景谷林业合作终止遭遇诉讼
孰真?孰假?
原告诉求:超冠公司要求景谷林业返还600万元的保底收益,并承担400万元损失。
景谷林业披露合作合同内容:合作项目形成的利润由公司、超冠公司按照30%、70%比例分配,若合作项目产生亏损或合作收益低于1000万元,公司可收取每年800万元的合作收益。
⊙记者 赵一蕙 ○编辑 阮奇
尽管景谷林业原董事长、总经理已经纷纷卸任,但这些核心高管任内的问题如今爆发。不仅是其任内签署的合作协议纷纷终止,昨日,景谷林业还披露了诉讼公告,公司原中密度纤维生产线合作方将公司告上法庭。当时的合作不仅并未帮助公司带来起色,甚至让公司面临诉讼风险,这对于已处于惨淡经营的上市公司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景谷林业的上述合作生产仅持续了一个完整财年即告终结。今年7月21日,公司宣布合作经营生产的三个车间停产,且于9月底前暂不进行生产。上述三个车间分别对应为公司3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8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和林化生产线,三个车间合计占公司总营收比重达到80%。
三条生产线的停产对公司业绩影响不言而喻,但更要命的是,上述停产还将公司拉向诉讼——根据公司昨日公告,其中一条生产线的合作方——中密度纤维生产线合作方昆明市超冠人造板公司已提起了诉讼。原告认为,合作协议及补充协议签订后,其投入了数百万元完成技改,并向上市公司支付600万元的保底收益,但是由于原料供应不及时,项目实际亏损达1400多万元。为此,原告多次与被告协商,要求被告按照比例承担亏损,但被告至今未予理睬,故而提前诉讼。
上述合作合同于2010年四季度签订,本应持续到2016年底。而根据之前公司在2010年11月6日披露的生产合作经营合同内容,利润分成模式为合作项目形成的利润由上市公司、超冠公司按照30%、70%比例分配,若合作项目产生亏损或合作收益低于1000万元,上市公司可收取每年800万元的合作收益。但是原告主张,上述利润分成的条款无效,并且要求公司返还600万元的保底收益,要求承担400万元的损失。
诚然,若根据之前公司披露的合同内容,原告的诉讼请求显得突然。但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合作本身就充满了疑问:首先,公司首次披露合作协议之后,对补充协议的情况并未及时进一步披露。其次是上述合作终止都发生在公司核心高管离任后。2010年8月起,公司新的一任董事会刚选举产生。根据当时的董事会结果,马春华在当选董事后继续担任董事长之职,而新当选的时任董事杨湘云同时被聘为公司时任新一任总经理。近2、3个月后,公司相继签署了上述经营合作协议。这也是在上述两名核心高管任期内,公司为数不多的重要经营事项。但去年8月起,马春华辞去了公司董事之职,同年10月,时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杨湘云辞去总经理职务,而今年4月,其又将董事职务辞去。而此后,上述合作协议纷纷终止,并且甚至产生了上述诉讼情况。
在上述生产线合作时,对公司业绩无法起到扭转甚至“润色”的作用。2011年上述三个车间因为市场、生产组织等原因,给公司带来较大亏损,未能达到经营目标。当年公司亏损1.34亿元,这是继2010年后的第二年亏损。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地其他有一定规模林化或林板生产公司并未有如此窘迫的情形。
如今景谷林业资金紧张,大部分生产线停产,仅细木工板生产状况良好,正处于开工状态。“细木工板的经营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供不应求。”知情人士透露,但由于该业务本身占比不高,能否挽回公司业绩的颓势还是个未知数。
“即使换了高层,公司的经营也还是没有起色,其中既有管理层对林化林板经营没有心得的问题,也有公司资金匮乏的问题。作为生产企业,公司资金紧张,原料供应不足,这样的上市公司也不多。”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评价。
公司如此紧张的资金和经营情况,若被判败诉显然是雪上加霜。另外值得探究的是,若在合同中果真约定清楚,为何合作方会诉诸司法,究竟是合同本身存在漏洞,还是对方的无理取闹?由于上述几个车间合作模式相同,假设原告获得胜诉,其余合作方是否会依样提起诉讼,这也给未来埋下了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