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专 版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电商设局
  •  
    2012年8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焦点
    电商设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电商设局
    2012-08-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截至8月15日晚6时,“京东”以15万次列微搏搜索热词第一位,第二名“苏宁”近10万次,被搜索8万余次的“刘强东”排第三。这三个词都指向同一件事,其关注度达到炽热状态。而这背后,则是一组可观的数据。

      京东商城公布,截至当日中午,京东商城大家电销售额突破2亿。苏宁易购公布,截至当晚6时,苏宁易购网站访客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0倍,PV数增长了12倍,而整体销售规模也同比增长了10倍,同时表态此番大促销会持续到20日。

      谁也想不到的是,电商所谓的降价,原来只是一个局。叫得最凶的京东居然最坑爹,通过先升后降,最终整体涨价3.8%。而那些缺货断供,也引发网友质疑。在许多商家标榜“最低价”的商品数据中,竟然超过半数都处于无货状态。

      设局

      设局

      电商商战

      “先升后降”名利双收

      第三方比价平台的监测数据显示,叫得最凶的京东居然最坑爹,通过先升后降,最终整体涨价3.8%

      ⊙记者 温婷 ○编辑 阮奇

      

      “为了抢家电拣便宜,决定明天去买套房。”14日夜,除了约战无眠的电商,网友“捡便宜”、“看热闹”的热情也前所未有地高涨,种种调侃言论在微博上和QQ群里不亦乐乎地蔓延开来。然而,记者从多个第三方比价平台监测数据及网友体验看来,这场源于微博的电商价格大战恐难实至名归。

      

      比价:电商不同程度提价

      15日一早,比价网站一淘网应声拉起“约价擂台奖牌榜”,其发布的实时检测数据显示,14日晚包括京东、苏宁易购、国美在线在内的电商均已不同程度提价。其中,京东大家电品类上有近50件商品悄悄涨价,价格涨幅从30%到100%不等。其中一款松下TH-L55ET5C 55英寸LED液晶智能3D电视的报价从14日零点的12999元飙升至15日零点的20999元后,昨日活动发起时又降至11499元,又几经调整后停滞在11399元的无货状态。此外,库巴的一款奥克斯(AUX)2匹3级能效冷暖型柜式定频空调也有类似操作,15日比14日报价还高了1000元。

      另一家第三方购物搜索比价网站“帮5买”的数据也显示,在8月15日零点,京东确实提高了很多大家电的售价,随后在当日的活动中降低售价。而国美、当当在活动前最老实,在3C及大家电类目中没有大幅提价的行为。

      此外,一淘通过8月15日9:00与8月14日大家电类目整体数据对比显示,经过先升后降,京东很坑爹,言行不一,整体涨价幅度达3.8%,平均涨241元;苏宁很认真,苏宁大家电整体平均降幅为3.1%,平均降130元。而从大家电类目降价商品数据对比来看,京东2200多件商品中仅78件商品降价,占整体大家电商品的1.6%,虽说平均降幅达10%,降价445元,但对网友“大海捞针”的技能不失为一大考验。而较之低调得多的国美电器官网降价商品数则高达362件,占比达到7.7%。

      此外,京东也并未兑现此前所说的一定低于苏宁的“承诺”。以SONY/索尼KDL-46HX85046英寸平板电视为例,截至昨日下午,其在国美电器网上商城、苏宁易购、京东的报价分别为8988元、9033元、和9098元。

      截至15日下午5点,一淘网价格显示,其当天监测6大B2C商家网购大家电商品11.7万余件。其中仅有5000多件商品价格有所下降,总占比仅4.2%。在宣布参加价格战的商家中,国美电器官网的降价商品比例达到了16.6%,也是最给力的商家,排名第二的苏宁议购降价商品比例为9.5%,京东商城降价大家电的比例仅有6%,屈居第三。其后分别是库巴和易讯。

      

      诟病:缺货断供引发质疑

      买客们在微博上吐槽京东和苏宁的网购体验:“苏宁卡卡的,京东各种无货,打什么呀,回去睡了!”,“我已经被骗了,显示有货,就是提交不了”,“玩像电视这样的大家电,京东和苏宁易购还是差得有点远!东哥,还是先去进点货儿再说吧。”

      记者通过实时查看一淘网比价擂台排行榜发现,在许多商家标榜“最低价”的商品数据中,竟然超过半数都处于无货状态。以在空调类比价排行榜中位列前两位的GREE/格力 72LW/(72568)FNCG-3 3匹立柜式冷暖空调及大金FVXB360LC-W 2.5匹立柜式冷暖空调为例,除易迅外,库巴、京东、苏宁三家通通缺货,而在电视、冰箱等榜单中,记者也发现超过半数的商品出现缺货情况。第三方统计显示,京东的缺货率高达29.63%。

      在昨日阿里巴巴召开的电商恳谈会上,许多供应商纷纷表示,电商大战将加大对供应商货款的挤占,“电商平台现行的结算周期潜是60-90天”,苏宁易购近期在发布半年攻略时曾这样披露。而业界亦有多个消息源头证实,京东商城的结算账期更是高达120天。“也许一时半会儿感觉不到,但一旦陷入到这个死循环中,将难以自拔。”有供应商代表称。

      对此,而易观国际分析师陈寿送表示,对品牌商和供应商来说,被动的加入电商大战,会整体损害它们的盈利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会让它们对电商的销售能力有一个更清晰的判断。

      

      炒作:变人气为现金流

      腾讯旗下易迅网表态加入价格战的同时,也暗示了京东商城“刻意炒作”的嫌疑。同时,网友也开始清醒,新浪微博调查中支持“双方联手炒作”的网友数量大比例飙升。

      然而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京东商城公布,截止中午,京东商城大家电销售额突破2亿。嬉笑怒骂口水纷飞的同时,京东“未战而先赢”,刘强东引发的微博论战在不花费一分一毫的情况下,起到了营销“四两拨千斤”的营销效果,短时间内吸引了超高人气和流量,并迅速转化为现金流。

      而据苏宁易购提供的数据,截至18:00,苏宁易购网站访客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0倍,PV数增长了12倍,而整体销售规模也同比增长了10倍,同时表态此番大促销会直持续到20日。

      “从苏宁披露的‘日促销运营数值远远超过了苏宁易购之前创下的最高纪录’这一信息来看,昨日苏宁的销售额也将过亿。”一位接近苏宁的电商分析人士指出。

      截至记者发稿前,这场始于线上的价格大战大有向下蔓延之势。记者从苏宁电器了解到,8月17日起,苏宁将在全国范围1700家门店同步启动“全国惠战”,拉开今年最大规模促销,并已联合超百家全球一线供应商签订了上百亿的采购大单;另一方面,苏宁易购与线下实体店下阶段将分批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地陆续进行价格同比,再拼后劲。

      谈局

      谈局

      价格战首日

      京东苏宁回应各异

      刘强东称,“这是京东的最后一场恶战”,而苏宁内部相关人士则表示,对非理性的竞争不予评价

      记者 郎振 赵一蕙 ○编辑 孙放

      

      “这是京东的最后一场恶战。”刘强东在昨日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回应价格战的说法。而对于突然通过微博发起的价格战和斗志昂扬的对手,苏宁在言论方面十分低调,其内部相关人士则称对非理性的竞争不予评价。同时,昨日有家电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子商务是零售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但现在整个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无论厂商是否愿意,在这个阶段打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

      刘强东在整场价格战中表现得十分高调。昨日,他不断通过公开渠道继续占据着公众视线。而其之所以“稳坐泰山”,一部分因为其大家电业务占比低。“所有大家电品类加起来只占京东所有品类的1%,1%的品类不赚钱,我们可以接受。”并称“对国美、苏宁形成伤筋动骨致命打击是要打线下,不是打线上。”但他又解释,“京东的战略目标从来都不是打败对手——我们一直致力于扩大规模,降低成本,锻炼我们的团队,提升用户体验。”

      对比刘强东似乎挥洒不尽的满腔热血,苏宁在言辞上表现得颇为低调。同时,昨日有消息称苏宁易购本轮大促销之后不再应对价格战。对此,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在15日表示,从未有过类似表述,而且这一传言本身这就是一个错误逻辑: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永恒的主题,苏宁易购始终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和既定的营销节奏,给消费者持续提供最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一位不愿具名的苏宁方面人士告诉记者,苏宁一直以来坚持提升自己在供应链、物流、人才等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给消费者持续性地提供满意服务。“我们对非理性的竞争不予评价,致力于与各方共同打造有利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家电产业观察家梁振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现在正是电商企业提升自身规模的关键时间点,而且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不在少数,但良莠不齐。“现在电商非常需要做大整个市场,而几乎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价格杠杆,等待市场成熟以后,才能回到零售业的本质,即用户体验上来。”

      而这一说法也与刘强东的昨日部分回应相吻合。“这是京东的最后一场恶战”充分表达了其看法。“一天的战争是不可能分出胜负的,三年之后胜负自分。”刘强东说。

      有家电供应商对记者表示,尽管刘强东宣布三年内零毛利,但这并非意味着京东商城不赚钱。“我相信只要是刘强东所指的毛利就是销售毛利,但是销售毛利并不包括厂家的销售返点,很多渠道商的利润都是来源于此,这其实损失的是制造商的利益。”

      梁振鹏告诉记者,京东商城目前规模大于苏宁易购,只要规模做大,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可以对制造商收取进场费或者服务费。其实现在不存在完全的胜负问题,而是做大电子商务这块蛋糕,扩大市场容量。

      观局

      商务部

      关注电商大战将介入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昨日已经向业务司局了解事件的情况,将于16日发布介入的具体进展

      ⊙记者 秦菲菲 ○编辑 龚维松

      

      从14日的微博约战,到15日正式开战,京东、苏宁和国美几大电商的价格战引起了市场的热议和关注。

      记者15日从商务部获悉,商务部相关业务司局已经关注到这一事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昨日已经在向业务司局了解事件的情况,将于16日发布介入的具体进展。

      电商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没有停歇,而此轮的电商之战尤显白热化。京东商城CEO刘强东14日发布的一条价格战宣战书的微博在网上引起轰动,也引发了苏宁的回应。15日,京东、苏宁拉开价格战的序幕。

      一场京东、苏宁挑起的对抗,也演变成了电商企业间的群殴。截至昨天下午15:37分,比价网站一淘网的电商比价擂台比价奖牌榜显示,本时间段国美电器网上商城、库巴、易讯、京东、当当、苏宁易购纷纷降价,最低价商品数量分别为465、419、345、315、248、211。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部副主任赵萍对记者说,电商企业价格战的恶性竞争,是其抢占市场份额的惯用做法,对消费者而言短期是有利的。但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价格战消耗之下,其持续盈利能力必然会受影响,从长期看,当有一方在竞争中“拼死”,另一方拥有市场定价权的时候,最终对消费者也是不利的,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维护市场秩序,企业也需要规范行为,探索自己的赢利模式。

      “京东作为老牌电商,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而苏宁易购从去年起开始逐渐扩大市场规模,是电商市场的新进入者。”赵萍说,原来的领导者面对追随者发起的一场市场份额保卫战,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也是企业竞争常态化的体现。只是此次各路媒体的关注度更高,传播渠道更为广泛,才吸引了异常多的目光。

      在赵萍看来,同质企业竞争初期,价格战往往是最首当其冲被祭出的做法。拿沃尔玛等零售巨人进入新市场的案例来看,往往都是用价格战打开市场大门,从而蚕食市场份额的。因此,中国电商企业成长过程中使用价格战的做法本也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

      “不过,从长期来看,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价格,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却打出零利润的口号,这样的价格战持续下去对企业将是不小的消耗。企业最需要的是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其盈利能力,这才是其长久发展的关键和核心。”赵萍说。

      残局

      互相抹黑

      价格战没完没了

      不计后果的野蛮竞争,不顾商业伦理的互相排挤,不尊重消费者权益的利益追逐,折射出的只能是创新的匮乏、竞争手法的单一

      ⊙记者 赵一蕙 ○编辑 孙放

      

      8月14日,刘强东突然成了当红人物,这一场通过微博的主动叫板对手的对战,亦给国内形形色色的商战添上了最火爆、最直接和最戏剧化的一幕。纵观为人熟知的恶性商战,既有家电商间的价格大战、亦有搜狐、激动网与优酷、土豆的版权纷争,再到最近乳业“陷害门”,腾讯与360的“拦截门”。

      诚然,恶性商战的结果将符合“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定律。但不计后果的野蛮竞争,不顾商业伦理的互相排挤,不尊重消费者权益的利益追逐,反映的只能是创新的匮乏、竞争手法的单一,企业对恶性竞争手段的创新兴趣似乎远远高于在经营、营销上的创新。

      

      商战结局尴尬

      这个夏天,在线旅游市场的价格战也打得火热。8月1日,芒果网高层宣布将展开第二轮促销攻势。对此,携程首次放下身价,种种促销方案相继推出。几大在线旅游巨头酣战牵动了整个行业的神经,但未来的走向难以判断——虽然价格战让各家在线旅游商获得订单预定的可观增长率,但随着价格战引发的利润下滑、亏本风险也将随之而来。

      这将是所有价格战都将面临的永恒命题,而家电业本身是恶性商战的重灾区。为实现扩大规模、快速成长的目标,除了并购以及进入新领域外,企业往往采取非常规手段。行业内第一位“带头大哥”倪润峰,1996年面对“洋彩电”崛起,率先打响反击的价格战。该年3月26日,长虹宣布从即日起,所有品牌彩电一律降价销售,全面降价幅度高达18%。此举让长虹获得了大量订单,彩电的市场占有率一路攀升,从而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彩电第一品牌。但寡头形成后,“做大后没有做强”。价格战很快面临失灵,产品价格降无可降,且多年价格战已无法刺激消费者,整体行业利润走低,让长虹腹背受敌。

      家电业后续的各类大小战事不计其数,给人以最深印象的当属国美苏宁间的战争。2006年7月25日,在国美收购永乐后,黄光裕立即悍然向苏宁发动价格战。当时,黄光裕对合并后带来的规模效应颇为得意,甚至放言:“打到苏宁与国美合并为止。”除价格战,国美还从供应链上扼制苏宁,包括要求供应商不得向后者给予支持。但是,同所有价格战一样,它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杀死你想要吞并的强大对手,所谓 “伤敌一千,自伤八百”,快速扩张的国美并未处理好外延发展和内生增长的平衡,一路并吞对手无法消化,而此后国美包袱越来越重,直至黄光裕案爆发,苏宁电器却走入了黄金阶段。

      

      有效监管缺位

      商战似乎都难以摆脱时代的烙印。如今,企业的野蛮生长和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互联网时代激化,结果也远非最初预想的能够控制。从以往的价格战,到如今的互相抹黑、陷害,恶性商战的方式方法亦层出不穷。这也从另一层面暴露了企业在追求利润过程中商业伦理缺位、有效监管缺位的现状。

      2010年5月,空调“双雄”格力与美的在安徽市场正式对簿公堂。安徽格力以安徽美的参与不正当竞争,发放有损于格力的传单为由将美的告上了法庭。据原告诉称,被告公然在演出现场散发恶意印制的宣传单页的方式诋毁原告销售的产品和企业形象。

      对舆论的运用更是以食品饮料行业最为得心应手。对网络舆论的收买、操纵,已成为国内商业和其他领域的恶性竞争手段之一。2010年,关于圣元、伊利产品的负面消息爆出,而其背后指向的则是蒙牛集团。事后官方调查结果暂且不表,但这一时间本身对已深陷食品安全问题的乳业行业形象又是一次“集体抹黑”。而当年年底,互联网两大巨头腾讯和360的口水战,在短短一个星期之后迅速演变为你死我活的肉搏。11月3日晚间,腾讯突然做出一个著名且“艰难的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360董事长周鸿祎在其微博中直称腾讯此举“丧心病狂”。腾讯与360你来我往见招拆招,数日之后,终于由工信部介入强制调停,腾讯公司与360公司达成和解才收场。

      商战本无可避免,海外如宝洁和联合利华旷日持久的竞争,英特尔和AMD由来已久的明争暗斗,其中亦不乏经典的案例,也有关于“情报门”、“真假芯片”等丑闻。但是,恶性、单一的竞争反映出来的本质其实是企业生存能力的薄弱,以及竞争能力匮乏。而最终事件的走向,好的一端是通过监管部门介入或双方基于某利益平衡点适当收手。但若是这种平衡始终无法取得,规范的市场土壤的缺失,司法救济和监督的缺位,企业无法在竞争中得到约束,更谈不上尊重消费者。微薄的罚金无法与恶性竞争带来的利益相提并论,对于最终竞争的双方和行业带来的毁坏将大于促进。诚然,行业需要竞争,需要淘汰,这是所有企业成长必须面临的阵痛,但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遏制不道德竞争,在商业价值的崇拜条件下尊重商业伦理,不至于让大批量“恶果”滋生蔓延,才是所有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