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专版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欧洲央行断“财路” 西班牙银行业告急
  • 避险资金冷落德国国债 移情新型资产
  • 全球央行今年购金量有望创纪录
  • 美股龟爬的背后
  • 国际头条摘要
  • Made-for-China
  •  
    2012年8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6版: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海外
    欧洲央行断“财路” 西班牙银行业告急
    避险资金冷落德国国债 移情新型资产
    全球央行今年购金量有望创纪录
    美股龟爬的背后
    国际头条摘要
    Made-for-China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避险资金冷落德国国债 移情新型资产
    2012-08-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

      ●欧债危机一团乱麻,德国再也无法独善其身。16日,德国国债期货价格盘中触及七周低位,一直顶在头顶的避险光环黯然失色。

      ●德国国债遭避险资金抛弃,另一些新型资产一跃而上晋升新宠,比如澳元,丹麦克朗,或者东南亚的股票市场。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毛明江

      

      悬而未决的欧债危机解决方案以及黯淡的经济数据正令德国资产的魅力备受质疑。

      评级机构惠誉最近警告称,如果对其他欧元区国家的救助成本增加,或者有证据表明欧元区衰退加剧,那么德国评级面临下调的压力将会上升。

      而在金融服务分析公司Graham Fisher的总经理乔什·罗斯纳(Josh Rosner)看来,德国的长期债券也并非许多人眼中的所谓避风港,这场债务危机将令德国付出巨大的成本。

      与此同时,澳元、东南亚及北欧地区的一些资产,则被视为新型避险资产获得投资者追捧。

      德债避险光环消褪

      16日,受累于美国国债因为该国经济数据乐观而遭遇抛售,且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几无进展,德国国债期货价格盘中触及七周低位。乔什·罗斯纳16日对记者表示,尽管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初,资金不断涌入德国国债并将其视作是避险资产,但事实上,德国的长期债券其实并非许多人眼中的所谓避风港。

      最大的担忧莫过于不断恶化的债务风暴,乔什·罗斯纳预测,这场危机存在三种可能出现的结局:第一,一个国家倒下后,出现“多米诺效应”,整个欧盟随之分崩离析。第二种可能的情形是决策者“继续踢罐子”,以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将危机往后不断推延。第三种结局是大家共同承担责任,最后实现财政、经济和政治上的一体化。

      为了缓解债务危机,德国正面临高昂的成本。全球投资者都在等待德国方面对救援措施的态度,9月份,德国法院将对欧洲稳定机制(ESM)是否符合宪法作出裁决。乔什·罗斯纳认为,“德国的政治领袖不愿意把目前的成本告诉广大公众,但是在我们看来,德国国债的价格将是不可持续的。”

      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同样令人心悸。德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实现微弱增长,德国ZEW经济景气数据弱于预期,8月的数据为连续第四个月下滑。

      新型避险资产冒头

      德国国债不被看好,一些资产则一跃而上成为避险资金的新宠:澳元便是其中之一。

      海外媒体分析指出,尽管澳元资产的收益率处于历史低点,但以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央行为首全球投资者正以创纪录高位的规模投资澳元计价资产。作为不多的几个“3A”评级国家之一,澳大利亚连续21年保持经济增长,表现亮眼。

      而东南亚股市与债市的长线投资者数量也已经超过短线投资者,说明对于这个人口6亿且中产阶级迅速壮大的地区,投资者信心日益增强。从菲律宾到柬埔寨,中产阶级消费者队伍都在迅速壮大,这帮助经济总规模2万亿美元的东南亚减轻了对美国与欧洲出口市场的依赖,而稳固的经济增长也为投资当地提供了依据。

      在最近发布的一份名为“欧元危机:依靠避风港的时代已成过去”的白皮书中,乔什·罗斯纳指出,虽然欧洲核心国的媒体和政府官员仍将此次危机视为欧元区外围经济体挥霍借贷和肆意开支的恶果,但是这种定性忽略了危机背后的一个更大、更重要的事实——这场危机实质上是因为欧洲货币联盟在最初设计时就存在结构性缺陷。

      但有报道称,丹麦是个避险天堂。该国正在吸引所谓的“欧元难民”,投资者买的不是欧元的替代品,而是德国马克的替代品。一旦欧元瓦解,德国将会拥有强势货币,而丹麦克朗可能会盖过马克的风头。届时丹麦克朗可能大幅升值。和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或意大利不同的是,丹麦不需要依靠海外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