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专版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从“天才体育”到“资源经济”
  • 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仍是流通业大课题
  • 价格战背后似还有“阴谋”
  • 当询价制遭遇中国的人情社会
  • 加紧准备应对全球流动性争夺战
  • 两种怪相 一个诱因
  •  
    2012年8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从“天才体育”到“资源经济”
    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仍是流通业大课题
    价格战背后似还有“阴谋”
    当询价制遭遇中国的人情社会
    加紧准备应对全球流动性争夺战
    两种怪相 一个诱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仍是流通业大课题
    2012-08-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沈若愚

      ⊙沈若愚

      

      有专家把中国政府网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称为“改革开放以来扶持流通业发展含金量最高的一份文件。”的确,对照1995年国内贸易部《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可以清晰地看出这17年来我国流通产业高速变化的轨迹。

      当年内贸部的《意见》对流通产业定位很高,“在一定意义上说,流通决定着生产与消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也最为困难的是解决好流通问题”,并提出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相比较,今次国务院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把安全流通和农村流通供应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更提出了“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众生活、保障商品质量、引导生产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的指导思想。

      不妨说,这些年来,相关部门早有“流通决定着生产与消费”、“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这样的认识,

      但“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依有很大影响力。我国流通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样从产品交易者转变为生产组织者,从市场接受者转变为消费引导者。如果看得深一步,从国际发展趋势来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全新的生产工艺、易操作的机器人,以及在线制造协作服务的普及,制造业小批量生产变得更加划算,生产组织因此也变得更灵活。这不仅仅是从制造到流通再到消费的变化,而是从消费者直接发起的需求指令,通过以电子商品平台为代表的流通环节,传导到生产者,这意味着“以销定产”将从流通业直接延伸到消费者。

      虽然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还不尽合理,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突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的确存在,但板子不能全打在流通产业上面。

      比如,今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总体呈持续下跌走势,全国平均猪粮比价4月中旬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后,国家迅速启动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而猪价下跌的原因,据专家从供需状况的分析来看,需求量由于经济增速下滑、部分民工返乡等原因的而有所下降,加之国外猪肉进口量增加的缘故。另外,“进口猪肉的养殖成本要比国内低三分之一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猪价的下跌。”具体来说,国内生猪养殖成本每公斤约14元,美国生猪养殖成本为每公斤8至10元,主要原因是美国饲料成本低。由于生产环节成本已很高,流通环节可压缩的空间也就有限了。当然,流通行业可以向两端验收,特别是通过上控资源,下控网络的方式,提高服务的范围,做强自身。

      但要依靠流通产业来“保障商品质量”,就有点勉为其难了。诚然,依靠通过流通领域的“倒逼机制”,确能促进商品质量的提高,比如对于主副食品安全,可以通过抓准入,抓检测,抓品牌,抓追溯,来促进食品安全。但毕竟流通环节是“后道”,是“后卫”,只能尽量抓“坏人”,不能预防“坏人”,更不能把“坏人”变成“好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但按“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指导思想,建立起以“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为主要标志的商品流通体系,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国际化”,如何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仍是今天面对的大课题。

      (作者系上海消费市场运行分析研究组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