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专版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产业资本群起抄底商业股
    谁是下一个“猎物”?
  • “围猎”商业股背后的资本路径
  • 百货业并购进入“战国时代”
  •  
    2012年8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公司·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公司·热点
    产业资本群起抄底商业股
    谁是下一个“猎物”?
    “围猎”商业股背后的资本路径
    百货业并购进入“战国时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围猎”商业股背后的资本路径
    2012-08-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徐锐 ○编辑 邱江

      

      从湖北首富阎志低调吸筹汉商集团,到茂业国际急速增持大商股份,再到最新的丰琪投资举牌东百集团,产业资本对商业百货类个股的投资“抄底”迹象已愈发明显。相较于“看好上市公司经营发展前景”等简单表态,产业资本集中增持商业股背后的真实目的无疑最受外界关注。

      参照过往案例,外来资本(尤其是产业同行)“染指”商业股无外乎下述几种考虑:首先是在市场低迷之际,认为公司价值被低估,有意通过财务投资来赚取投资收益;其次,对于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商业股,大产业集团则会利用资金优势连续举牌,进而夺下控制权,将其打造成资本运作平台;此外,则是以投资入股为“桥梁”,谋求与上市公司在商业领域的合作共赢。总体来看,产业资本“追逐”商业股的最根本目的即是为实现自身资本利益的最大化。

      谈及商业百货股的举牌、并购,茂业系堪称其中的典范。2005年,茂业系出资数亿元入主成商集团,随后对上市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改革、调整,将成商集团一举拉出亏损“泥潭”,并打造成茂业系在西南地区的百货产业核心运营平台。而随着公司股价的节节走高,茂业系的此番产业投资也取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有了这一成功并购案例,尝到“甜头”的茂业系随后于2008年四季度市场低迷之际再度“围猎”商业股。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茂业系曾创下17天内连续举牌渤海物流、深国商(即如今的“*ST国商”)、商业城三家上市公司的显赫“战绩”。“掌舵者”黄茂如对此曾表示,数度举牌主要是趁市场低点,A股跌至1600点左右水平时做出的决策,同时也是看好同行业公司的发展。

      不过,由于茂业系在收购伊始即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且直指目标公司控股权,由此遭到了深国商、商业城原大股东的强烈“反抗”。在自知争夺控股权无望之后,茂业系随即将举牌目的转为单纯的财务投资行为,以获取投资收益。深国商今年3月所发公告显示,截至3月21日,茂业系旗下茂业商厦已累计减持公司1104.5万股A股,占总股本的5%。而根据2008年两度举牌的相关公告,茂业系所持深国商A股的成本在4至5元之间,粗略推测,本次减持A股所获得投资回报应在300%左右。

      而在吸取了对上述两公司并购失利的教训后,茂业系在连续举牌渤海物流时则采取了“缓称王”策略,在与渤海物流原控制人达成默契后,最终通过股权受让的方式成功入主上市公司。在此背景下,茂业系于今年3月借道定向增发将旗下秦皇岛茂业商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注入渤海物流,资产证券化构想得以达成。

      与茂业系类似,由沈国军掌控的银泰系同样将其“举牌并购战略”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银泰系开始急速增持百大集团,持股比例一度逼近30%。银泰系相关人士当时曾表示,银泰举牌百大首先是看好百大集团的百货产业,这也符合银泰自身发展的产业方向。此外,银泰百货联合百大集团,也可以快速做强杭州百货业。尽管未表露出争夺控制权的意愿,但银泰系超高的持股比例,却已对百大集团大股东西子联合的控股地位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事后来看,银泰系所看重的的确不是百大集团的控股权。2008年初,百大集团与银泰百货签订了《委托管理协议》,上市公司将杭州百货大楼以及杭州百大广告公司等多项资产委托给银泰百货管理,管理期限长达20年。而在委托管理目的达成之后,银泰系随后通过二级市场“反手”抛售百大集团股权。百大集团2012年半年报显示,银泰百货所持上市公司股权比例已降至2.08%,基本实现战略性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商业股价值的不断显现,一些小型产业资本乃至自然人也加入了“举牌阵营”,但相较于茂业系、银泰系缜密的战略策划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实力有所欠缺的自然人在举牌商业股方面则要谨慎得多。以自然人姚建华为例,其在2005年曾通过下属公司举牌东百集团,但此后却未有后续动作。直至今年7月,姚建华方决定通过增资方式入主东百集团,收购“观察期”竟长达7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