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银行强势大跨界 电商“价格战”未停“信息战”又起
  • 银行系电商长短板
  •  
    2012年8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调查
    银行强势大跨界 电商“价格战”未停“信息战”又起
    银行系电商长短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系电商长短板
    2012-08-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周鹏峰 ○编辑 枫林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银行存贷利差收窄,业绩压力逐步凸显。在银行业人士看来,未来互联网将是各家银行非常看重的一块阵地。不过这一阵地面临的不仅是来自同业的竞争,还有跨行业竞争。

      银行大跨界进军电商,所诉求的客户资源及商业信用体系的构建仍有赖于电商平台的成功运作,但对其运作持悲观态度的人不在少数。

      快钱市场部副总裁周萍说,金融服务与电商是不同的专业方向,金融服务做得很好,不代表开商场一样有竞争力,任何企业都要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支付宝研究院专家陈达伟同样认为,银行系电商平台很难真正做起来,毕竟纯电子商务平台已然成熟,比银行系电商平台商品门类更丰富,物流体系更健全,客户已习惯淘宝、京东的服务模式及标准。

      银行系电商难以给客户有如纯电子商务平台一样的客户体验,与此同时,对入驻商户暂且也难以提供可比肩的服务。

      建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徐捷则表示,建行目前虽然还难以像传统电商一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但正在逐步加大人手对商户入驻去做细致地辅导以及加强其他相关支持服务。

      建行内部撰写的《善融商务风险控制白皮书》中,对其运营风险亦有一定的认识。

      白皮书中表示,银行建设、经营电商金融平台在国内尚属首创,目前尚无成功的同业案例可供参考,平台的建设、经营既要满足银行规范管理、稳健经营的要求,又要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创新的要求,与纯电子商务企业相比,存在更多的制约因素,平台的商业模式、经营业态也将受到市场的严峻考验。

      且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总体上呈现寡头垄断格局,极少数的几家电子商务企业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形成一定的行业标准,银行系电商金融平台能否迅速打破现有市场格局,实现业务快速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不过在对自身短板有着清醒认识的同时,徐捷也强调,外界对善融商务的质疑,是因为将其当作B2C平台来看,但实际上,在建行来说,B2C平台更多可视为是为烘托人气而设,建行真正在意的是其所构建的B2B平台。

      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B2B平台,并未像B2C平台一样,形成了一定的行业标准,因此建行所构建的B2B平台仍有很大的机会。

      与此同时,建行也拟寻找差异化市场定位,突破同质化竞争。

      “刚开始我们全面铺开,但逐渐我们会找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可以买卖汽车,房屋,与其他电商形成差异化优势,会是我们的突破口之一。”据徐捷称,目前通过善融商务已有几笔汽车交易达成。

      银行系电商亦有其来自母体的优势延续。比如建行拥有超过一亿网上银行用户,超过六千万的手机银行用户,他们将是“善融商务”潜在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但有分析认为,银行系电商最大的优势或许是“并未打算借此盈利”,或能超脱取胜。

      比如建行为吸引商户的入驻大打免费牌,而这却是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的一大盈利来源,免费吸引物流公司的加盟,也可能很快弥补其物流不健全的短板。

      “我们跟物流公司谈,一谈一个成功,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只是给商户更多一个渠道,我们更看重信息的捕获。”徐捷一再强调,建行意不在电商本身,有效的金融服务是平台建立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