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制造业中仍然蕴藏着诸多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王剑辉 ○主持 于勇
2008年以来的大危机在当时看来是信用过度透支、衍生产品过度开发导致的金融体系动摇,同时加速经济下行周期的到来。而现在看来,这也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性结构大调整;发达经济体依赖金融服务、房地产、耐用消费品等某几个领域的增长模式遭遇瓶颈,新兴经济体依靠能源、矿产和制成品出口的发展模式也面临巨大挑战。在这种被动调整的大环境下,我国从2010年开始主动性结构调整,虽然现在谈论胜负得失还为时尚早,但总结一下阶段性成果与问题无疑有助于投资者的中长期决策。
首先,外向型经济的比重逐步降低,制造业的地位稳中有升,“中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得以保持。自2008年二季度至今年6月末,出口额由4.53万亿元人民币增至6.01万亿元,但是在同期GDP中所占比重由32.3%降至26.5%。贸易顺差由6680亿元降至4341亿元,在GDP中占比由4.8%降至1.9%,对于GDP增量的贡献率由27%降至20%。虽然在外需走弱的环境下这种调整有被动的因素,但是国内政策自主调整的作用也不可忽视。5年来人民币累计升值约7.5%,政府没有通过加大退税力度来刺激出口,而是维持和鼓励对制造业的投资;08年7月以来,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维持在43-45%之间,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率也保持在51-54%之间;危机以来商业、贸易等行业的相对收缩,使得制造业的地位再次凸现;2011年制造业的贡献率升至53.5%,服务业则降至41.6%,这为将来继续转型提供了空间。
其次,调控政策对于投资流向产生了关键影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调科技创新、扩大消费和消费升级、加强教育和文化事业、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核心理念正在融入相关行业未来的发展格局,曾经火爆一时的房地产和采矿业投资显著降温,交运物流投资则有待恢复。在26个大行业中,金融行业的投资增速(月度同比,下同)由08年7月的80.5%大增至今年7月的134.3%,所占比重由0.21%升至0.31%;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投资金额由911亿元增至1243亿元,增速由8.9%大增至43.1%;批发和零售业投资由1498亿元增至4866亿元,增速由21.7%提高至33.1%。虽然房地产和采矿业投资仍然由3143亿元和18149亿元增至6240亿元和46792亿元,但占比分别由39.1%和6.8%降至22.3%和3%,增速也由32.7%和37%降至20.9%和18.8%。交运、仓储和邮政投资增速由11.7%降至0.7%,占比由13.6%骤降至6.6%,其中铁路运输投资下滑32%。
第三,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增加值和利润状况看,结构转型的部分效果已经显现;主要体现为消费相关板块业绩亮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相对能耗水平持续降低,过剩产业的行业地位显著下滑。自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由4.45%和1.52%提高到5.51%和1.72%,利润占比由3.58%和1.73%提升至4.63%和2.4%;服装和家具增加值占比由1.64%和0.57%增至1.79%和0.60%,利润占比由1.16%和0.34%增至1.72%和0.55%;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和利润占比分别由1.47%和2.44%升至1.86%和3.34%。作为“12-5”期间的新兴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地位在政策推动下大幅提升;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的增加值和利润占比分别大幅增至1.05%和0.85%,涨幅高达139%和432%,居各行业之首,显示出此类需求和市场的广阔前景。由于可持续增长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节能降耗成为贯穿各个制造业行业的重要主题,水电气的消耗量相对降低,增加值占比由8.68%降至6.38%,利润占比则由1.86%增至4.68%。而钢铁、造纸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增加值占比由9.93%和1.55%降至8.35%和1.42%,利润占比由9.09%和1.52%降至1.72%和1.17%;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虽然增加值占比仍然维持在4.3%以上,但利润占比已经下降至2.31%,降幅超过41%,业绩的低迷将制约产能的扩张。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制造业中仍然蕴藏诸多结构性的投资机会;我们既可以长期关注消费、医药等“白马板块”,持有利润大幅改善的公用事业类股,也能在铁路运输板块等待投资复苏的机会,在政策红利显著的文化创意行业寻找高增长的黑马。
(作者系首创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