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海外
  • 6:金融货币
  • 7:证券·期货
  • 8:路演回放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圆桌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全球粮食危机
    资本的谎言
  •  
    2012年8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圆桌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圆桌
    全球粮食危机
    资本的谎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球粮食危机
    资本的谎言
    2012-08-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梁敏 李雁争 ○编辑 龚维松
      聂凤英
      李国祥

      李国祥:

      美国的天灾只是国际资本炒作粮价的最初一步,只要中印等国大规模在国际市场上开始进口行动时,就将落实他们苦心营造的涨价预期,转而利用“中印出手抢粮”实现抬升粮价的目的,赚取更大利益。

      聂凤英:

      从国内生产情况来看,多年来我们有粮食储备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应该不会出现粮价和相关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美国大旱令全球粮食市场的神经再度绷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警,最近三个月来,全球玉米价格上涨23%,小麦价格上涨19%,与之对应的奶制品、肉制品价格指数已经接近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全球有再次出现新一轮粮食危机的风险。

      受此影响,国际市场玉米、大豆等期货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牛市愈演愈烈。这是一场由基本面主导的牛市,还是资本炒作使然?2008年的那场粮食危机真的会重演吗?有着粮食产量“九连增”的中国,是否能独善其身?基于以上疑问,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聂凤英。⊙记者 梁敏 李雁争 ○编辑 龚维松

      勿将粮食结构性短缺

      等同于总量减产

      上海证券报:美国农业部日前发布权威报告称,半个世纪来最严重的旱灾可能使美国玉米和大豆减产幅度高于预期,处于异常低水准的库存将难以得到补充。此外,俄罗斯、加拿大等粮食主产国都释放了“粮食减产”的信号。这种短缺会成为既成事实吗?2008年的那场粮食危机会重演吗?

      聂凤英:目前,美国的旱情在加剧。据美国最新监测显示,全国1/3以上的土地都还在遭受严重干旱,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美国遭遇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严重干旱,已经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美国玉米期货价格上涨超过50%,而且对全球粮食供应短缺的影响正在加大。

      此次干旱,美国受损最严重的是玉米。在春季时,美国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预计产量创新高,主要进口国也希望据此弥补枯竭的全球库存,但由于干旱的发生,这一希望破灭。8月份美国农业最新的玉米产量估计已不足110亿蒲式耳,比去年下降13%,玉米单产123蒲式耳,比常年减少25%。就大豆而言,产量预计为27亿蒲式耳,也是9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国粮食作物减产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面临一定的压力,加之俄罗斯的高温干旱以及巴西的多雨导致产量下降,全球库存进一步偏紧。

      虽然干旱导致美国玉米、大豆减产,俄罗斯和哈萨勒斯坦的小麦产量也受损。但目前世界稻谷的供给和库存充裕,小麦市场供应依然充足,情况明显好于玉米和大豆。美国农业部8月份预测,2012年美国小麦产量6173万吨,比上年增产732万吨,全球小麦产量6.6283亿吨,库存1.7717亿吨。因此,美国干旱只是导致全球粮食结构性的短缺,对整体的粮食安全不会带来大的影响,不能断言全球粮食危机再次来临。

      不过,我们还是需要警惕全球玉米和大豆价格的上涨。世界银行指出,玉米和大豆价格上涨不仅会影响面包和加工食品的价格,也会影响动物饲料并最终拉升肉类价格。

      李国祥:美国虽然遭受较严重的干旱,今年的粮食生产能力并未减弱,并不存在总产量减少的明显迹象,与舆论所说的“美国粮食生产严重受影响”是有出入的。

      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情况来看,这场灾害虽然面积较大,属于50年一遇,但只有更小范围的主产区受灾程度只是25年一遇的水平。以美国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为例。6月份,美国农业部预计2012/13年度本国玉米产量3.8亿吨,比上年度增产19.7%,而7月份这一预测值则修正为3.3亿吨,比6月份下调了近15个百分点;但本年度本国玉米产量仍然比上年度增产,且增产幅度达到4.9%。在大豆方面,7月份美国农业部将本年度美国大豆预测产量由增产调整为减产,但是减产幅度相当小,仅为0.2%。

      可见,美国农业部只是调低了增产预期,而不是预测干旱将带来明显的减产。此外,美国今年耕地面积增加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会弥补因干旱导致的单产下降。近期的粮价上涨完全是预期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粮食歉收已成事实或必然趋势。

      农产品牛市

      是资本借用了预期

      上海证券报:近期国际市场农产品期货牛气十足。你们认为这是一场由供需基本面主导的牛市,还是国际资本炒作使然?

      聂凤英:美国玉米产量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强劲,引起了人们对再次出现2008年的粮食危机的恐慌,一些国家采取出口禁令措施,或者进口国家超量进口。正是这样一些国家的政府措施助涨了国际粮食期货价格的上涨。而期价的上涨同时对现货市场价格也带来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目前,还没有迹象看出有资本炒作的因素,应该是自然灾害造成减产的原因导致价格上涨。我认为这种年度产量低于长期平均生产水平3%-4%的情况是可控的,只要各国政府采取正确的措施。

      李国祥:国际粮价预期暴涨,虽然确实有美国旱灾的因素,但更多是国际粮食期货市场投机者和市场分析机构的炒作。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情况来看,这场灾害虽然面积较大,属于50年一遇,但只有更小范围的主产区受灾程度只是25年一遇的水平。

      从目前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来看,灾害因素往往只是一个由头,现在整个国际农产品的金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每当有类似由头的时候,都会出现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可见,近期的粮价上涨完全是预期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粮食歉收已成事实或必然趋势。

      为了制造价格上涨预期,国际投机者一直在寻找各种炒作素材,美国遭受的天灾自然会被利用起来大肆渲染,但他们最期待的则是中国、印度等主要粮食进口国在国际市场大规模进口粮食。美国的天灾只是国际资本炒作粮价的最初一步,只要中印等国大规模在国际市场上开始进口行动时,就将落实他们苦心营造的涨价预期,转而利用“中印出手抢粮”实现抬升粮价的目的,赚取更大利益。

      国内粮价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上海证券报:中国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在逐年增大。以大豆为例,80%-90%依赖进口。此外,玉米、小麦和水稻等主粮也面临同样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在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企的背景下,我们应以什么态度面对?

      聂凤英:我国大豆的进口依赖度较高,国际、国内价格联动性较强。国际价格上涨必然会影响到国内市场价格,这是一种输入型的上涨。

      不过,除了大豆外,玉米、小麦和稻谷还都是立足于国内自给,虽然近年的粮食进口量增幅较大,但总体进口量不大。2012年前7个月进口玉米312.63万吨,小麦243.93万吨,稻谷出口20.96万吨。就玉米而言,由于国内工业需求增长迅猛,近年已开始出现净进口,但进口总量不是很大。

      此外,从国内的生产情况来看,多年来我们有粮食储备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应该不会出现粮价和相关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李国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应该对我国粮食总量和库存有信心,对国际粮价止涨不要反应过度。退一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家,进口粮食的购买能力不可能再成问题。在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沉着、从容应对往往是最后的赢家。

      目前,国内对我国粮食多年增产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怀疑我国的充足粮食库存。这种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一直具有“忧患”意识的人,对于促进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重视粮食安全和确保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但“忧患”过度,在这个重要时刻往往可能带来经济上的损害,对于指导粮食进出口政策选择也会带来不合时宜的选择。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买涨不买落”,抢购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粮食是可储备商品。一旦粮食市场有一个“风吹草动”,贸易商已经见到机会,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人们对粮食价格上涨的预期,暗地里鼓动老百姓抢购。一旦粮食市场上老百姓开始抢购,粮商大赚的机会就来了。

      国际粮食市场和普通百姓经常光顾的农贸市场运作机里是一样的。美国干旱,粮食增产调低,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迅速反应。如果进口国此时担心粮食未来涨价过多,或者出于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在短期内大量增加进口,势必会放大国际粮食市场波动,造成粮食价格新一轮大幅度上涨。过去,可能对国际粮食市场运作经验不足,经常出现高价时进口粮食多,而不进口时粮价很快又跌了下来。所以,我们应沉着、从容应对,无需过度反应。

      上海证券报:事实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外资对中国粮食产业的渗透正日益加深。仍以大豆为例,目前外资已全面渗透到整个产业链,甚至有说法称,以“ABCD”(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为首的四大国际粮商已掌控了整个中国大豆市场。对此,您怎么看?

      聂凤英:外资进入我国粮食产业,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看问题。外资企业进入粮食产业是实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形成公平竞争氛围的一种有效途径。外资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有利于我们提升专业化生产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加速产业升级。实质上,外资企业的进入还有利于我们保障国内供给,减少国内粮食市场的波动。

      但是,需要加强对我国粮食全产业链发展的支持,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上海证券报:随着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兴起,其对粮食安全的挑战也日益引起各方关注。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希望各国重新审视生物燃料政策,以降低粮食危机的风险。您认为中国应该怎么做?

      聂凤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生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导致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提出各国要重新审视生物燃料政策。根据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需求,国内玉米生产将难以满足燃料乙醇生产的工业化需求,完全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在我国并不现实。考虑到玉米生物乙醇的发展可能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2006年起国家停止新批玉米燃料乙醇企业,并大力鼓励发展非粮食作物为原料开发燃料乙醇。我国已经在世界上做出了表率,这也是对国际粮食安全作出的巨大贡献。

      今后,我国要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生物质资源,特别是农作物秸秆残余、林业剩余物、畜禽粪便及有机生活垃圾等,其次是在边际性土地扩种能源作物。我国发展生物燃料要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根本原则。

      建议适度调整

      进出口策略

      上海证券报:在本轮国际粮价上涨的过程中,我国能不能主动采取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能否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为中国粮食政策提些建议?

      李国祥:在这个关键时刻,无论是政府顶层设计,还是国内粮食加工经销商,特别是粮食进出口商,更需要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农产品市场,利用好国际市场机会,是可以促进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的。

      今年国内小麦连续第9年增产,但出现了与前几年完全不一样的情形,收购市场不但没有了抢购,而且在新麦上市后交易清淡,小麦价格预期下跌,社会上一些收储企业持观望态度,买涨不买落现象突出;粮农在成本上升后对小麦价格偏低状况深感困惑,销售积极性不高。

      国际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走势,会为我国小麦通过进出口等途径进行调控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过去或者上半年,政策主要是防止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以免影响到CPI、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发展。下半年我们丰收在望,而且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面临的主要矛盾则是为了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度下跌和经济下行压力同时并行,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对上半年进出口策略进行适度调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适度调整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节奏。例如,对于以前进口的产品,目前政策可以趁机鼓励农民自己多种植、少进口,以后甚至是不进口。这样既是对国际市场的贡献、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贡献,又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总之,改变粮食进出口结构,上半年大幅度进口,下半年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此举对保护整个国家利益、进出口商利益而言,都是有利的。

      聂凤英:我国粮食生产在“八连增”的基础上,今年夏粮又实现了“九连增”。与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不同,我国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平稳。上半年,粮食价格温和上涨,主要原因是供给充裕,库存有保障。

      2004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粮食支持政策体系。现有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由粮食补贴政策、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种粮大县直接奖励政策、粮食进出口政策等几方面构成。这些政策对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在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尽管国际粮价暴涨,但我国由于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国内供给充足,粮食价格并没有出现太大波动。在国际粮价暴跌阶段,由于政府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从而保持了国内粮价的稳定,进而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我国现行的粮食支持政策有效地保障了国内粮食的供给和市场价格的稳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今后,我国的粮食政策仍要以促稳定增产为主,要继续推进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粮食补贴等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重点在完善粮食支持政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完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提高粮食安全的宏观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