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广告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  
    2012年8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A74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 A74版:信息披露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2012-08-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A73版)

    按地理区域划分的存款分布情况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环渤海地区(注)602,16927.5538,76227.4
    长江三角洲573,23926.2505,69225.7
    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291,63113.3278,34614.1
    中部地区302,95413.8257,68913.1
    西部地区253,37011.6227,36611.6
    东北地区62,4922.957,1602.9
    境外102,9654.7103,0365.2
    客户存款合计2,188,820100.01,968,051100.0

    注:包括总部。

    按剩余期限统计的存款的分布

    下表列示了截至报告期末按剩余期限统计的客户存款分布情况。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逾期/不定期3个月到期3-12个月到期1-5年到期5年后到期合计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公司存款885,95140.5376,69017.2397,68718.2143,9666.67,1400.31,811,43482.8
    个人存款168,5617.798,8204.581,7713.728,2221.312-377,38617.2
    合计1,054,51248.2475,51021.7479,45821.9172,1887.97,1520.32,188,820100.0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逾期/不定期3个月到期3-12个月到期1-5年到期5年后到期合计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公司存款870,66041.7339,77916.3387,34118.6142,9216.97,1400.31,747,84183.8
    个人存款154,1197.579,7903.875,6463.627,9411.312337,50816.2
    合计1,024,77949.2419,56920.1462,98722.2170,8628.27,1520.32,085,349100.0

    5.2.4 股东权益

    报告期内股东权益变动情况请参见本集团财务报表-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

    5.2.5 主要表外项目

    截至报告期末,主要表外项目及余额如下表所示: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信贷承诺  
    —银行承兑汇票617,074503,666
    —开出保函76,78664,534
    —开出信用证247,871244,312
    —不可撤销贷款承诺110,14695,218
    —信用卡承担65,22760,937
    小计1,117,104968,667
    经营性租赁承诺8,3838,260
    资本承担7341,438
    用作质押资产5,49511,637
    合计1,131,716990,002

    5.2.6 补充财务指标

    主要指标(1)标准值(%)本行数据(%)
    2012年

    6月30日

    2011年

    12月31日

    2010年

    12月31日

    流动性比例≥2562.1560.8959.11
    其中:人民币≥2559.2358.9756.75
    外币≥2592.6296.5568.68
    存贷款比例(2)≤7570.0772.9772.83
    其中:人民币≤7572.2373.2673.31
    外币≤7537.6965.4460.42

    注:(1)以上数据均按中国银行业监管口径计算。

    (2)贷款包括贴现数据。

    5.2.7 资本充足率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

    6月30日

    2011年

    12月31日

    2010年

    12月31日

    扣除前总资本250,611214,002160,928
    其中:核心资本总额186,393171,534119,166
    附属资本总额64,21842,46841,762
    扣除:未合并股权投资及其他4,1914,1344,314
    资本净额246,420209,868156,614
    核心资本净额184,294169,466116,988
    加权风险资产1,822,6171,702,1651,385,262
    市场风险资本850696-
    核心资本充足率10.05%9.91%8.45%
    资本充足率13.44%12.27%11.31%

    注:2011年起,监管部门取消了原来规定的市场风险资本计提阀值,所有银行均需按照相关计算规则,计提市场风险资本。

    5.2.8 主要会计估计与假设

    本集团在应用会计政策确定相关资产、负债及报告期损益,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报表时,会作出若干会计估计与假设。本集团作出的会计估计和假设是根据历史经验以及对未来事件的合理预期等因素进行的,并且会不断对其进行评估。本集团作出的估计和假设,均已适当地反映了本集团的财务状况。

    本集团财务报表编制基础受估计和判断影响的主要领域包括: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贷款减值损失准备及呆账核销、债券及权益性投资分类、交易性投资及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交易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投资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养老精算福利责任的确认、递延所得税及所得税费用的确认等。

    5.2.9 公允价值计量

    本行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按照《中信银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金融工具取价办法》执行,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包括采用金融媒介报价、采用公开或自主估值技术和采用交易对手或第三方询价法。本行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原则上优先使用活跃市场交易报价,对于没有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使用最近市场交易报价,而对于没有市场报价的金融工具,使用估值技术或询价法取得。

    本行严格执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内部控制流程。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会计核算部门根据业务需要共同确认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取得方法和来源。会计核算部门根据会计准则要求,进行独立的公允价值评估,定期编制估值报告。风险管理部门对各类估值报告进行审阅,并对估值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制度和方法由本行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5.2.10 会计报表中变动幅度超过30%以上项目的情况

    项目2012年6月末

    /上半年

    较上年末/

    上年同期(%)

    主要原因
    交易性金融资产15,53089.62交易性金融债券增加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225,46238.99买入返售票据增加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5,084(48.15)卖出回购证券减少
    应付债券54,02260.16增发次级债
    其他负债12,122141.67应付未付2011年度利润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40538.66中间业务快速发展
    投资收益543178.46衍生金融产品已实现交割收益增加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370227.43衍生金融产品重估值变动
    其他业务收入167(55.94)子公司其他业务收入减少
    营业税金及附加3,25733.92应税收入增加
    资产减值损失2,52430.84组合基准信贷资产减值准备增加

    5.2.11 分部报告

    业务分部

    本集团在公司银行业务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优势,报告期内公司银行业务为本集团贡献营业利润211.93亿元人民币,占比达81.20%;个人银行业务为本集团贡献营业利润12.90亿元人民币,占比4.94%;资金业务为本集团贡献营业利润36.16亿元人民币,占比13.86%;

    地区分部

    环渤海地区(含总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一直是本集团重要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来源,报告期内营业利润总额184.92亿元人民币,占比为71.59%。近年,本集团中部、西部及东北部地区业务也取得了较快发展,2012年上半年营业利润65.08亿元人民币,占比25.19%。此外,香港地区营业利润为8.31亿元人民币,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5.2.12 投资项目

    报告期末,本行所有募集资金按照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的批复,全部用于充实公司资本金,提高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本行无非募集资金投资的重大项目。

    5.2.13 主营业务及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说明

    □ 适用 √不适用

    5.2.14 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毛利率)与上年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说明

    □ 适用 √不适用

    5.2.15 利润构成与上年度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分析

    □ 适用 √不适用

    5.2.16 报告期内修改经营计划说明

    □ 适用 √不适用

    5.2.17 预测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可能为亏损或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大幅度变动的警示及原因说明

    □ 适用 √不适用

    5.3 业务综述

    5.3.1 公司银行业务

    2012年,本行以业务转型为核心,积极优化大、中、小企业客户金融服务模式,加强对公客户价值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完善对公客户分层经营体系,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推进交易银行业务平台建设,公司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公司类存款余额17,478.4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12.17%;公司类贷款余额11,792.7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6.87%;报告期内实现公司银行非息净收入36.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44%。

    对公存贷款业务

    对公存款业务方面,报告期内,本行进一步优化对公负债业务发展模式,强化低成本、来源稳定负债的增长,积极拓宽多元负债渠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跑赢了大市。本行进一步强化面向机构客户的专业化服务和系统性营销,努力提高机构客户存款占比;进一步强化电子金融、供应链金融以及贸易融资等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的落地和运用,积极拓展以大型客户为核心的上下游中小客户群,推动企业结算存款增长;高度关注金融脱媒、资本市场扩容带来的业务机会,积极开拓资本市场负债来源,拓宽公司负债业务增长点。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公司类存款客户数达到29.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3万户;公司类存款余额17,478.4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12.17%,其中财政、税收等机构类客户存款余额4606.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12.5%,占公司类存款的26.36%;协议存款余额993.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43.47%,占公司类存款的5.68%。

    对公贷款业务方面,报告期内本行通过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对公资产业务结构。结合国家“十二五”期间加大新兴产业扶持的机遇,本行重点推动了污水处理、环保设备制造、工业节能、物联网行业、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行业的营销。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本行积极探索和拓宽资产业务运用渠道,通过运用债券、中票、私募债和融资类理财产品等工具,在有效为客户拓宽了融资渠道的同时,推动了表内、表外资产业务协调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公司类贷款余额11,792.74亿元人民币(含票据贴现),比上年末增长6.87%。其中,对公一般性贷款余额11,066.4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4.59%。

    交易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继续优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了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集中管理平台和分级管理制度,实施了供应链金融业务项目核准制,同时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至医药、纸业、建筑、工程机械、食品、服装等行业。本行进一步加大供应链金融业务产品的创新与运用,开发上线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完善了港口金融产品体系,优化了商业汇票业务系统功能,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供应链金融(不含汽车金融)有效授信客户数3,773户,比上年末增加976户,累计融资量1,8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电子商业汇票承兑及贴现金额1,007.5亿元人民币,综合市场占有率近20%。

    报告期内,本行加快了公司电子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成功上线公司网银6.5版本,同时启动了第三代网上银行项目建设,完成了现金管理5.2版本系统上线,拓展了集团资金报告、多银行多币种现金池等功能;本行B2B电子商务系统平台进一步优化,关贸E点通3.0版本系统顺利上线,进一步优化了税费支付种类、业务办理时效、税单流转便捷和系统安全性,实现了对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的全面支持;基金支付监督业务系统(二期)建设顺利完成,实现了针对基金交易全流程的资金清算、信息监督、余额监督等功能。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现金管理项目数累计达到2,200个,比上年末增加263个,客户数累计13,478户,比上年末增加1,672户;报告期内实现交易金额64,6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3%。

    国际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国际业务主动进行业务结构、收益结构、区域结构和客户结构的调整,在稳步发展贸易项下结算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资本项下结算、国内信用证和保函等新兴业务,有效拓展服务链条,深入挖掘业务和收益增长点。本行推出进口代偿、出口偿付、国内信用证代付,以及反向优惠通、人民币内保外贷、跨境三合一等产品,充分利用境内外同业资金和业务资源,有效解决外币资金紧张和业务资源稀缺的问题,帮助客户进行更有效的财务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实现国际业务收付汇量(含贸易项下和非贸易项下)1,127.85亿美元,同比增长6.24%,市场份额稳定居于股份制银行首位(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统计排名);完成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628.1亿元,同比增长17.7%,市场占有率稳居股份制银行首位(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统计排名);实现国际业务中间业务收入14.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9.9%,业务收入增速高于结算量增速。本行国际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保证金存款、国际结算存款、跨境人民币存款等产品,有效带动负债业务营销,对缓解全行负债增长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投资银行业务

    本行继续推行投资银行专业化经营模式,兼顾客户的债权和股权融资需求,积极打造多元化业务平台,不断提升对战略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投资银行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报告期内,本行债券承销规模达到560.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28%;结构融资资产规模达948.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58%;实现投资银行非利息净收入12.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79%,其中结构融资、债券承销和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0.36%、57.6%和52.87%。

    小企业金融业务

    本行按照“一链两圈三集群”的目标市场定位及“集群营销+信用增级”的营销模式,进一步深化营销平台合作。报告期内,本行先后与一批重点商会的全面合作,为会员企业提供全方位小企业金融服务,同时大力推进“未来之星”俱乐部建设,培育优质成长型小企业客户,帮助企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获得融资支持。

    报告期内,本行新增小企业贷款主要投向长三角区域,投向行业主要为批发和零售业,其次为制造业,业务发展方向符合本行的区域定位和行业定位。截止报告期末,本行小企业客户[1本行小企业界定标准为上年末净资产2000万元(含)以下,或上年销售收入2亿元(含)以下的企业和法人组织。]共计20,781户,较上年末增加2,204户;授信余额3,641.1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461.89亿元,增幅14.53%;贷款余额1,620.69亿元人民币,占公司类贷款的14.64%,比上年末增加249.00亿元,增幅18.15%,增速明显超过公司类贷款增速;不良贷款余额6.81亿元人民币,不良率为0.42%,比上年末提高了0.15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继续保持较高的定价水平,报告期内新发放小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上浮幅度为24.73%,全部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上浮幅度为23.75%,均明显高于对公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

    资产托管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资产托管和养老金业务坚持“跳出托管做托管、搭建平台促托管、传统与创新并举、规模与收入并重“的经营发展思路,积极提前部署工作,稳步推进市场营销,取得了托管费收入同比增长逾50%、托管规模跃上4,000亿元人民币新台阶的佳绩,继续保持业务高速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托管规模4,431.9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32.81%;养老金总签约规模达192.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新增46.89亿元,增长32.12%;报告期内实现托管费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52.67%。

    汽车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受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及产业刺激政策退出、油价高位运行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汽车市场延续2011年的低迷态势。本行汽车金融业务克服行业形势负面影响,各项经营指标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建立“总对总”网络业务合作关系的汽车品牌共60个,覆盖国内重点汽车企业;合作经销商4,098户,同比增加881户,增幅27.39%;汽车经销商累计融资量1,812.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432.52亿元,增幅31.35%;报告期内,本行吸收经销商和厂商日均存款718.28亿元人民币,其中经销商日均存款464.19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25亿元,增幅5.51%;实现汽车金融中间业务收入8,209.27万元,同比增长1,513.54万元,增幅22.60%。各项指标均高于同期全国汽车销售增长率。

    5.3.2 零售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零售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提出“以客户增长和管理资产增长为核心,拉动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均衡发展,持续提升对目标客户的竞争力,提升负债和资产业务的市场份额,跑赢大市”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带动业务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储蓄存款余额3,375.0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9.92%;个人贷款余额2,785.5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9.72%,零售银行客户数2,279.8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65%。报告期内,实现零售银行经营收入61.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39%,占本行营业收入的14.42%。

    零售管理资产[2零售管理资产:指银行管理的个人客户储蓄存款和理财资产总值。]

    报告期内,本行零售银行业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综合财富管理服务,凭借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带动管理资产和储蓄存款稳定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储蓄存款余额达3,375.0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9.92%,零售管理资产5,451.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4%。

    零售信贷

    报告期内,本行在保持个人住房贷款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经营类贷款,着力拓展其他消费类贷款,有效实现贷款规模迅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零售信贷余额2,321.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6.61%。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1,716.5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1.12%;个人经营贷款(不含商用房、商用车贷款)379.6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35.84%;商用房贷款103.1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17.32%。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本行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定价水平,促进整体收益不断提高。

    本行一贯重视零售信贷的风险管理,在经济环境剧烈波动的宏观背景下,零售信贷不良贷款率仍控制在较好水平。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零售信贷(不含信用卡贷款)不良贷款余额4.2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0.84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0.18%,比上年末增加0.02百分点。

    财富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通过开展“天天向上”等专案客户活动,加强了对现有贵宾客户的交叉营销力度。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管理资产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贵宾客户数量为199,224人,比上年末增长21,064人,增幅11.82%;贵宾客户管理资产余额3,357.49亿元人民币,占零售管理资产总额61.94%;贵宾客户新增管理资产483.84亿元人民币,占本行新增零售管理资产的84.44%。

    私人银行

    报告期内,本行继续优化中信银行特色的“五型私人银行”体系,以“精准营销、精细化管理”为理念,以动态财富管理服务为核心,加大投资顾问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于财富系统自动识别的产品大类资产分解方案,将专属、代销和公开市场产品统一纳入财富管理分析系统,同时推出为高净值客户产品定制服务;进一步完善了俱乐部与“圈子”模式增值服务体系,推出顶级客户俱乐部——尊逸汇,明确了会员制管理模式,为会员推出了多项专属服务,并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达29,751户,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步入“快步走”的阶段。

    个人汽车消费信贷

    本行汽车金融中心继续在北京、上海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在当地占有重要市场份额。报告期内,汽车金融中心发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8,137笔,放款金额19.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88%。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共计3.21万笔,余额49.65亿元人民币。本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累计合作汽车品牌64个,在京沪地区合作经销商477户,比上年末增加41户;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不良余额1,077.82万元人民币,不良率0.22%,资产质量整体保持较好水平。

    发展前景长期看好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多变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崛起,将可能对信用卡整体行业和商业模式形成强烈冲击。但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将不断攀升,信用卡作为消费重要支付手段的优势也将逐步体现,在银行自身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步作用下,信用卡业务有望迎来新的长期发展机遇。本行信用卡业务将继续推进流程优化,提升客户体验,树立自身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确保业务在稳定发展基础上,成为本行未来盈利增长的重要支点。


    5.3.3 资金资本市场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动态调整业务结构,有效管理资产提高资产收益率,坚持“交易-销售”模式及“简单产品、高效营销”的发展战略,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各项业务均呈良好发展态势。截止报告期末,本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营业收入37.39亿人民币,占全行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74%;本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为10.40亿元,占全行非利息净收入的16.03%。

    外汇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应对外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强外汇做市业务产品指导及市场风险管理,同时积极创新组合期权、跨境业务等新产品,以产品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报告期内,全行外汇做市交易量及盈利水平均保持稳定增长,市场份额居中小商业银行前列。

    本币债券和利率做市业务

    报告期内,面对国内外动荡经济形势和资金市场收益率宽幅波动等外部环境,本行坚持以控制风险为前提,稳健推进本币债券做市、利率衍生品做市和参团申购业务,不断提高市场定价和趋势把握能力,积极开展业务创新,逐步挖掘客户实际需求,持续增强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理财及衍生产品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重点推出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债券资产池类理财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同时不断加强产品研发工作,有效满足客户不同期限的理财需求。

    本行严格遵循实需原则,继续按照稳健发展的策略,以标准化的简单衍生产品业务为重点,坚持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原则,主要通过利率类简单衍生产品满足客户在风险有效控制基础上的财务管理需求。本行注重提升市场研究能力,加强对市场的机会把握,不断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专业化的保值避险服务。

    资产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人民币债券自营投资采取稳健投资策略,通过适度拉长久期和优化资产结构,同时把握市场节奏,加强动态操作,资产整体收益率进一步提高。外币投资方面,本行注重调整资产结构,减持预期风险较高资产,整体资产收益的稳定性及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报告期内,本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动态调整业务结构,有效管理资产提高资产收益率,坚持“交易-销售”模式及“简单产品、高效营销”的发展战略,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各项业务均呈良好发展态势。截止报告期末,本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营业收入37.39亿人民币,占全行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74%;本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为10.40亿元,占全行非利息净收入的16.03%。

    外汇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应对外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强外汇做市业务产品指导及市场风险管理,同时积极创新组合期权、跨境业务等新产品,以产品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报告期内,全行外汇做市交易量及盈利水平均保持稳定增长,市场份额居中小商业银行前列。

    本币债券和利率做市业务

    报告期内,面对国内外动荡经济形势和资金市场收益率宽幅波动等外部环境,本行坚持以控制风险为前提,稳健推进本币债券做市、利率衍生品做市和参团申购业务,不断提高市场定价和趋势把握能力,积极开展业务创新,逐步挖掘客户实际需求,持续增强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理财及衍生产品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重点推出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债券资产池类理财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同时不断加强产品研发工作,有效满足客户不同期限的理财需求。

    本行严格遵循实需原则,继续按照稳健发展的策略,以标准化的简单衍生产品业务为重点,坚持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原则,主要通过利率类简单衍生产品满足客户在风险有效控制基础上的财务管理需求。本行注重提升市场研究能力,加强对市场的机会把握,不断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专业化的保值避险服务。

    资产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人民币债券自营投资采取稳健投资策略,通过适度拉长久期和优化资产结构,同时把握市场节奏,加强动态操作,资产整体收益率进一步提高。外币投资方面,本行注重调整资产结构,减持预期风险较高资产,整体资产收益的稳定性及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5.3.4 中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中信集团旗下涵盖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期货等金融子公司,且诸多子公司均处于行业龙头地位。本行通过中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

    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通过金融产品交叉销售以及对重大项目进行联合市场营销,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承销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定向工具。报告期内,本行与中信证券联合为客户主承销发行了短期融资券52亿元人民币、中期票据5亿元人民币和定向工具10亿元人民币。

    ——提供跨境融资解决方案。报告期内,本行联合信银国际为客户提供合计2,100万美元的跨境结构融资支持。

    广泛开展客户资源共享

    本行与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证券、中信证券(浙江)、中信万通等证券公司开展第三方存管业务合作,成为中信证券、中信证券(浙江)的主办存管银行、中信万通的一般存管银行。

    ——机构客户: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与中信集团旗下的证券公司共享机构客户4,540户,报告期内为本行实现存管手续费731.13万元人民币。

    ——个人客户:截至报告期末,来自中信集团旗下证券公司的第三方存管个人客户新增0.93万人。

    开展交叉设计和交叉销售

    本行依托中信集团综合金融平台优势,综合银行网络资源,在产品开发、产业(创投)基金业务平台搭建以及托管市场开拓等方面,与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资本、中信锦绣以及振华财务等机构开展了全面的合作,发挥各自领域资源优势,深入推动业务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与中信资本合作的PE产品托管规模折合13.4亿元人民币,与中信证券合作的证券公司集合/定向资产管理项目托管规模达109.11亿元人民币,与中信信托合作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规模为501.75亿元。

    年金方面,本行与中信集团旗下拥有年金业务管理人资格的中信信托、中信证券、华夏基金等子公司开展了广泛的业务合作,联合设计并推出“中信信瑞”企业年金产品,截至报告期末产品规模达8,682.15万元;本行邀请中信信托、中信证券、华夏基金担任本行系列年金计划的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共同促进年金业务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3.5 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

    报告期内,本行与战略投资者BBVA进一步推进了投资银行、企业年金、小企业金融、资金资本市场业务、私人银行等方面的战略合作。

    投资银行业务方面,报告期内双方共同为本行客户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内保外贷服务。本行与BBVA联合为中资企业提供跨境融资金融服务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年金业务方面,本行继续稳步推进双方在年金领域多层次、多模式的合作,探讨成立养老金业务合作IBU,重点开展IT平台、保险代理和个人养老金产品等项目的合作。报告期内,本行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BBVA三方合作翻译的《拉美养老金改革:面临的平衡与挑战》一书即将面世。

    小企业金融方面,报告期内本行与BBVA通过召开业务研讨会,深入交流了小企业客户分层管理、标准化产品、营销策略、产品研发、风险控制等方面问题,并就本行与BBVA的跨境协作项目合作进行了探讨。

    资金资本市场业务方面,报告期内本行充分利用资金资本市场业务和BBVA全球金融市场业务的优势,在外汇业务、衍生产品及理财方面开展了较为密切的合作。上半年本行与BBVA达成的外汇业务交易额折合163亿元人民币,衍生产品业务交易规模达到46.15亿人民币。

    汽车金融业务方面,本行与BBVA合资设立汽车金融公司的项目已上报中国银监会,目前尚在审批过程中。

    私人银行业务方面,报告期内,本行与BBVA合作的私人银行合作业务单元已步入正式运营阶段。

    5.3.6 境内分销渠道

    分支机构

    报告期内,本行不断完善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分行布局,适度加强中、西部和三线城市的分行建设,重点加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网点加密,促进了机构网点辐射力的提升和战略布局的优化。报告期内,本行共有26家网点实现开业,包括海口一级分行,滁州、平顶山等2家二级分行和23家支行。此外,银川、西宁2家省会分行及榆林等8家二级分行已获得了银监会规划批复。本行控股子公司浙江临安中信村镇银行于2012年1月9日正式对外营业。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已在中国境内98个大中城市设立机构网点799家,其中一级(直属)分行36家,二级分行56家,支行707家。

    本行控股子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信银行国际在香港开展商业银行业务。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国际在香港共有32家机构网点,同时在澳门、新加坡、纽约及洛杉矶设有海外分行。

    自助服务网点和自助服务设备

    报告期内,本行在加强自助银行交易安全风险防范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助银行和自助设备分销网络,提高自助设备交易替代率。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在境内拥有1,413家自助银行和5,018台自助设备(取款机、存款机和存取款一体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5.84%和5.89%。

    移动银行

    本行围绕打造“随身银行”的工作思路,积极营销,完善版本覆盖,加强功能优化。报告期内,本行推出了安卓手机与平板电脑版移动银行系统,网页版系统由WAP版升级为HTML版,同时完成了Windows Phone 7手机版系统的开发。

    报告期内,本行加大了移动银行营销力度,移动银行客户数达到531,684户,比上年末新增459,442户,增幅635.98%,增量达上年全年增量的8.32倍;实现移动银行交易额6.23亿元人民币,是上年同期的3.76倍。

    网上银行

    公司网银方面,报告期内本行启动了第三代网上银行项目,成功上线了公司网银6.5版,新增了B2B电子商务大宗商品资金监管功能,同时对业务流程、交易风险、系统性能等多方面共计24个功能点进行了全面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本行公司电子银行产品的服务能力。报告期内,本行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启动了本行公司手机银行项目建设,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多样性的公司电子金融移动银行服务;本行积极推进公司电子金融交易风险管控项目建设,强化对流动性风险、信贷资金风险、洗钱风险及客户法人风险的管控,推动公司网银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公司网银交易金额同比增加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8%;交易笔数同比增加215.98万笔,同比增长36.23%;公司网银笔数替代率达47.7%,较上年末提高7.66个百分点;有交易客户数达到72,447个,同比增加20,996个,客户活跃度达到62.24%,同比提高7.06个百分点。

    个人网银方面,本行坚持“开拓创新”、“量质并举”发展原则,大力营销网上银行,以“网赢中国”为主题开展系列营销活动,促进客户活跃和交易,扩大理财产品基金销量,业务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网银客户覆盖率达到33.04%,比上年末增加6.09个百分点。报告期内,个人网银新增81.42万客户,累计达到652.1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4.27%;个人网银交易笔数达到2414.20万笔、交易金额达到1.45万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1.66倍、1.48倍;网银基金交易笔数达到5.26万笔、交易金额达到130.85亿元人民币,分别是上年同期的1.81倍、2.85倍;网银理财产品销售笔数达到39.32万笔、交易金额达到1844.70亿元人民币,分别是上年同期的2.53倍、1.51倍。

    电子商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本行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力,提高客户的支付体验,本行升级优化“中信e付”网上支付平台至3.0版本,于2012年4月底上线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网上支付交易笔数673.48万笔,交易金额35.0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4.98%和29.56%。卡通支付(含快捷)支付交易笔数274.43万笔,交易金额5.8亿元;卡通支付提现交易笔数0.23万笔,提现交易金额7.03亿元。

    电话银行

    本行95558电话客户服务中心坚持以集中经营、规范管理为基础,不断提升客户服务品质。报告期内,本行成立了私人银行专席,形成了覆盖大众、贵宾、私人银行客户的完备服务体系。推出“智能机器人CC”智能语音服务,通过语音识别迅速定位菜单,提高了服务效率;梳理各项业务操作流程,促使各项工作更加顺畅执行。

    报告期内,本行客户服务中心服务热线电话总进线量为1,906万通,客户满意度98.87%,客户投诉处理满意度为92.38%;中心主动外呼联系客户144.72万人次,在银行卡、理财产品、代销基金等产品营销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中心主动外呼联系客户营销保险40.68万人次,促进了承保数量和净承保金额等中间业务指标的快速增长。

    5.3.7 信息技术

    报告期内,本行以IT规划为指引,以应用开发、系统运行、科技风险管控三个专业体系建设为支撑,持续加大系统建设投入,确保满足本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应用开发方面,本行核心业务系统升级项目有序推进,已按计划完成了需求编写和系统设计工作;完成了数据治理、产品和机构主题数据标准咨询项目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建设项目已完成主要业务功能的上线工作;新巴塞尔协议加权风险资产(NRWA)计量项目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项目已进入开发阶段,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项目完成主要功能的上线工作、内控平台进入业务测试阶段。

    ——系统运行方面,本行持续推进全行一体化的运营维护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对各类制度、规范、管理流程进行完善,健全运维管理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本行进一步加强总行对分行生产运行的服务支持和管理,加快运维管理支撑系统建设;进一步夯实了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奠定基础;建设完成网银第二中心建设并投产运行,提高了本行电子渠道服务的可靠性;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应急预案,按计划组织完成了重要系统的同城灾备切换演练、本地双机切换演练以及多种场景的桌面演练,增强了应急保障能力。

    ——科技风险管控方面,本行持续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防范信息科技风险。报告期内,组织开展了全行信息安全自查整改工作、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评测工作,同时深化重点领域的信息安全防护,推进敏感信息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5.3.8 子公司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加强与中信国金、振华财务和临安村镇银行等子公司的协同合作,综合化、国际化战略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本行按照监管要求,搭建了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总行部门和子公司四个层级的组织架构,制定了《并表管理办法》、《风险防火墙制度》、《内部交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扎实有序地推进银行集团并表管理,努力实现对子公司全面和有效的风险管控。

    中信国金

    中信国金是本行开展境外业务的主要平台,本行及BBVA分别持有其70.32%及29.68%的股权。报告期内,中信国金继续致力于将子公司中信银行国际打造为本行集团国际化平台。

    报告期内,香港经济在内部消费转弱及贸易总量收缩的影响下,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欧债危机持续下低迷的市场投资气氛也对香港金融业的经营带来挑战。中信国金继续全力促进中信银行国际与本行的互动合作,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跨境及人民币结算业务和人民币存款结余取得高速增长。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国金总资产达1,730.25亿港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8.78亿港元。

    ——中信银行国际:中信银行国际借鉴战略股东BBVA的管理经验,不断优化风险管理实力,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为抓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及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日益扩大的跨境业务机遇,中信银行国际进一步增强与本行及中信集团旗下子公司的合作,来自中信银行及中信集团子公司的客户转介业务规模和收入高速增长。报告期内,中信银行国际的营业收入达到18.7亿港元,同比增长3.5%;贷款质量进一步改善,报告期末不良贷款比例降至0.52%,比上年末降低0.23个百分点。基于稳健的财务状况,评级机构穆迪投资将中信银行国际的银行财务实力评级展望,由稳定调高至正面。

    ——中信国际资产:报告期内,中信国际资产按计划推进各类项目,旗下战略投资平台中信逸百年继续积极扩展农业相关金融业务版图,包括河南农业基金二期,以及与吉林中新食品区签订有机水稻种植的项目正有序推进。

    ——中信资本:报告期内,中信资本旗下管理的项目资产总值约41亿美元,较上年末有所减少,主要由于项目成功退出向投资者作出了分派所导致。

    振华财务

    振华财务是本行在香港的控股子公司,其中本行持股95%,中信银行国际持股5%,注册资本为2,500万港币。振华财务的业务范围包括贷款业务(公司持有放债人牌照)和投资业务(主要包括基金投资、债券投资及股票投资等)。

    报告期内,振华财务进一步加强对资产的风险监控,在各项业务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与本行的业务联动。截至报告期末,振华财务总资产折合人民币11.22亿元,同比基本持平;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折合人民币1,311万元,同比减少46.18%。

    临安中信村镇银行

    临安中信村镇银行是本行发起组建的第一家村镇银行,于2012年1月9日正式对外营业。临安中信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2亿元,其中本行持股占比51%,其他13家企业持股占比49%。截至报告期末,临安中信村镇银行存款余额5.30亿元,贷款余额4.07亿元,各项经营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5.4 风险管理

    5.4.1. 信用风险

    5.4.1.1 信用风险管理

    公司类贷款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继续积极防范化解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等重点领域贷款风险,严格控制“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投放,审慎开展出口企业贷款业务。

    ——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本行坚持授信总量控制,目标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控制在2011年末的水平,新增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需求主要通过调整平台贷款结构实现,同时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在建续建资金需求。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较上年末有所下降。

    ——房地产开发贷款:本行采取多重措施,重点防范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一是完善土地和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确保抵押落实;二是监控贷款资金专款专用,确保项目按进度竣工,防止项目烂尾;三是严格管理贷款客户的销售回款,确保还款资金不被挪用。报告期内,本行对房地产行业继续坚持授信总量控制,房地产贷款增量和增速明显低于上年度。房地产贷款项目选择坚持好中选优,特别高度关注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风险,适度支持位置优越、有成本优势且可落实抵押和资金封闭管理的住宅项目,重点支持在建和续建项目。

    ——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本行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投放,新增授信业务继续实行总行核准制,确保产能过剩行业一般贷款增速低于全行平均贷款增速。产能过剩行业授信产品坚持以“优质企业为主、短期授信为主、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主”,继续严格控制项目贷款投放。

    ——出口企业贷款:本行高度重视出口依赖型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积极支持有渠道优势、订单稳定、综合抗风险能力强的出口企业,重点支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的“走出去”(工程类、大型设备类)项目,严格控制对主业不突出、多元化经营倾向明显、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的授信,同时审慎开展“两头在外”企业授信。本行通过合理安排融资结构、加强物流或资金流监控、设计标准化产品(信保项下融资、出口保理等),实现对出口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

    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小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落实嵌入式审批体制。本行在分行全面落实嵌入式审批体制,在坚持审贷分离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小企业业务审查审批及风险控制的专业化水平。

    ——推行小企业集群授信业务模式。报告期内,本行重点选择若干家分行试点推行市场类小企业集群授信业务流程,通过核定总体授信额度,设定风险限额等创新模式,有效控制小企业信贷系统性风险。

    ——加强小企业授信风险监测与检查。本行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小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监测和检查,一是建立小企业授信风险监测分析机制,定期从区域、行业、产品、担保等多维度对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二是加强对特殊业务领域的专项风险监控与检查。

    个人贷款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监管要求,进一步调整个人信贷政策,强化风险控制,强调合规经营,完善体系建设,梳理业务流程、加强贷后管理,确保个人信贷资产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积极优化产品结构。本行在完善体系建设基础上积极拓展个人经营贷款,促进产品的多元化,减轻单一产品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隐患。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本行在分行个贷中心基础上,实施嵌入式审批模式,通过派驻专职风险审批人方式,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贷后管理。本行通过组织专项检查活动、强化系统监控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了个人信贷业务的政策合规性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加强风险预警。本行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影响,加强重点风险点关注力度,及时引导分行开展业务和防范风险。

    ——加强监控和清收力度。本行对个人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定期监控,同时加大对逾期贷款的监测、催收和清收力度,不断强化资产质量管理。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继续以“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收益”为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总体指导方针,坚持“科学配置资源,稳健经营风险”的风险管理理念,有力支持了信用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总部—分中心风险管理体系。本行坚持以客户结构组合管理为核心,以考核体系深化为重点,通过构建信用卡总部到地区分中心一体的管理体系,实现信用卡整体信贷风险管理效能的提升。

    ——构建内外部经济指标预警体系。本行通过量化分析等手段,对经济形势的波动进行合理预判和预警提示;通过进行业务指标关联性分析,提升预警的及时性和敏感度;通过制定前瞻性策略储备方案,在预警体系出现较为明显的信号后,快速启动风险防御机制,缓解系统性风险。

    ——深化风险提前介入效能。本行构建风险提前介入机制,并不断增强风险提前介入机制的深度与广度,同时重点治理卡片伪冒事项,积极应对交易类欺诈新趋势。

    ——提升常态高使用率客户管理。本行通过对风险商户采取关闭和限制交易等措施,加强精确打击疑似套现交易,控制疑似套现交易量及占比。

    ——借助系统平台加强催收工作。本行积极应用决策引擎系统、WCS催收外挂系统、催收评分工具等资产管理系统平台,结合当前风险形势探索并制定差异化的催收策略,催收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全面应用风险计量工具。本行积极构建信用卡“基于双生命周期管理的MOT信贷服务体系”,配合全行新资本协议项目冲刺阶段工作,组织设计零售评级结果在限额应用中的业务方案。

    ——严防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本行全面加强信用卡业务合规管理,搭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合规和操作风险文化宣传,培养全员合规与操作风险意识。

    资金业务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继续审慎开展有价证券投资业务,并向客户提供避险增值服务。

    ——本币债券投资。本行遵循当年授信政策,以行业内优质企业为重点信用投资对象;

    ——外币债券投资。针对报告期内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短暂平息后重新升温、欧美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本行按年初制定的风险管理指引,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

    ——客户风险管理和资金保值增值服务。本行积极向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和资金保值增值服务,在向客户提供避险增值服务时,本行加强客户适用度分析,严格防范信用风险。

    新资本协议资本充足率自我评估(ICAAP)项目已完成风险制度现状梳理与访谈、重大风险识别与评估、资本规划报告及资本规划模板设计、经济资本技术方案等工作。

    总体而言,本行新资本协议核心系统建设和项目进展已基本满足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技术框架要求,新资本协议的全面实施将对本行风险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贷款监测及贷后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进一步深化贷款监测和贷后管理体系,大力加强放款体系、预警体系、化解体系和回收体系四个体系建设,提升质量控制、分行考评等六方面管理,推进信贷管理工作向“实质上完备”转变,信贷管理主要工作包括:

    ——推进放款体系建设,深化操作风险管理;

    ——推进预警体系和化解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和化解信贷风险;

    ——推进回收体系建设,确保贷款按时足额收回;

    ——推进平台贷款信贷管理和风险化解工作;

    ——推进现场检查和问题整改,深化合规风险文化建设;

    ——强化指标考核和现场检查,提升资产质量管理;

    ——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信贷管理技术水平;

    ——完善制度,推进落实,提升考评管理;

    ——推进指导培训,提升队伍建设;

    ——主动沟通信息,提升并表管理。

    5.4.1.2 信用风险分析

    贷款分布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贷款总额达15,353.5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1,013.15亿元人民币,增长7.07%。

    本集团不断优化信贷资产区域结构,各区域贷款协调增长。本集团贷款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及珠江三角洲。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对这三大区域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66.33%。报告期内贷款增量最大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为315.40亿元人民币,增长8.40%,超过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本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适度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优质项目的支持力度,中西部地区贷款占比不断提高。中部和西部地区贷款增量分别达到176.58亿元和129.24亿元,分别增长9.43%和7.31%,超过平均水平2.37和0.24个百分点。

    按地区划分的贷款集中度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长江三角洲407,17526.52375,63526.19
    环渤海地区(注)404,22126.33379,02426.43
    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206,89413.48196,10313.68
    中部地区204,85913.34187,20113.05
    西部地区189,80312.36176,87912.33
    东北地区48,7963.1846,4253.24
    中国境外73,6044.7972,7705.08
    贷款合计1,535,352100.001,434,037100.00

    注:包括总部。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长江三角洲405,12727.79373,73127.54
    环渤海地区(注)403,32327.67378,14227.86
    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205,91814.13194,94914.36
    中部地区204,85914.05187,20113.79
    西部地区189,80313.02176,87913.03
    东北地区48,7963.3446,4253.42
    贷款合计1,457,826100.001,357,327100.00

    注:包括总部。

    按产品类型划分的贷款集中度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公司类贷款(不含票据贴现)余额达11,654.7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490.90亿元人民币,增长4.40%,增速较平稳;个人贷款增长速度较快,占比提高到19.09%,比上年末增加248.53亿元人民币,增长9.27%,超过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票据贴现余额达768.2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273.72亿元人民币,增长55.35%,占比基本与上年末持平。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公司贷款1,165,47975.911,116,38978.49
    个人贷款293,05019.09268,19717.11
    票据贴现76,8235.0049,4514.40
    贷款合计1,535,352100.001,434,037100.00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公司贷款1,106,64475.911,058,12877.96
    个人贷款278,55219.11253,86718.70
    票据贴现72,6304.9845,3323.34
    贷款合计1,457,8261001,357,327100

    个人贷款结构

    报告期内,本集团零售贷款业务发展较迅速,贷款余额达到2,930.5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248.53亿元人民币,增长9.27%。其中信用卡业务余额达到416.5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29.64%,超过平均增速20.38个百分点;个人消费性和非消费性贷款增长明显,贷款余额达到708.0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长23.84%,超过平均增速14.58个百分点;住房按揭贷款增长平稳,比上年末略有增长。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住房按揭贷款180,58461.62178,88866.7
    信用卡贷款41,65814.2232,13311.98
    其他70,80824.1657,17621.32
    个人贷款合计293,050100.00268,197100.00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住房按揭贷款171,65961.63169,76366.87
    信用卡贷款41,42514.8731,90312.57
    其他65,46823.552,20120.56
    个人贷款合计278,552100.00253,867100.00

    按行业划分的贷款集中度

    报告期内,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本集团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将信贷资源重点投向了实体经济和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加强对产能过剩及宏观调控影响较大行业的风险控制。在坚持总量控制前提下审慎开展房地产贷款业务,新增的开发贷款集中于实力较强、开发经验丰富的全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和区域优势房地产企业,并坚持项目抵押和资金封闭管理。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公司类贷款余额为11,654.7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490.90亿元人民币,增长4.40%。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四个行业贷款余额占比达到67.64%,分别为3,249.67亿元人民币、1,945.93亿元人民币、1,355.33亿元人民币和1,332.59亿元人民币。从增量结构看,制造业最高,比上年末增加231.52亿元人民币,增长7.67%;第二位是批发零售业,比上年末增加174.72亿元人民币,增长9.86 %;第三位是房地产业,比上年末增加134.22亿元人民币,增长10.99 %。

    本集团有效控制信贷资源向贷款期限长、议价能力低、综合效益相对不高、主要以政府为背景的行业投放。截至报告期末,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公共及社会机构等三个行业的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分别下降了107.03亿元人民币、77.84亿元人民币和52.01亿元人民币,下降幅度分别为13.38%、11.09%和24.60%。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制造业324,96727.88301,81527.0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3,25911.43125,45711.2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9,2675.9479,9707.16
    批发和零售业194,59316.70177,12115.87
    房地产开发业135,53311.63122,11110.9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62,3975.3670,1816.29
    租赁和商业服务53,7484.6150,4954.52
    建筑业62,9655.4058,7345.26
    公共及社会机构15,9371.3721,1381.89
    其他客户112,8139.68109,3679.80
    公司类贷款合计1,165,479100.001,116,389100.00

    注:因2012年上半年规范统计口径,2011年末房地产业、公共及社会机构贷款余额已重述。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制造业319,39228.86295,68427.9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1,21311.86123,33311.6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8,8546.2279,5847.52
    批发和零售业187,13416.91171,65016.22
    房地产开发业123,93511.20111,02810.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62,3975.6470,1816.63
    租赁和商业服务53,5804.8450,3764.76
    建筑业62,6955.6758,5355.53
    公共及社会机构15,9371.4421,0631.99
    其他客户81,5077.3676,6947.25
    公司类贷款合计1,106,644100.001,058,128100.00

    注:因2012年上半年规范统计口径,2011年末房地产业、公共及社会机构贷款余额已重述。

    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报告期内本集团不断优化担保结构,加强了对贷款的风险缓释。信用贷款余额占比继续下降,抵押、质押贷款余额占比不断提高。截至报告期末,抵质押贷款余额7,706.7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589.57亿元人民币,增长8.28%,占比达到50.19%,比上年末提高0.56个百分点;信用、保证贷款余额6,878.54亿元人民币,占比44.81%,比上年末下降2.11个百分点,其中,信用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减少150.5亿元人民币。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担保方式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信用贷款314,56520.49329,61522.98
    保证贷款373,28924.32343,25323.94
    抵押贷款562,43136.63523,63236.51
    质押贷款208,24413.56188,08613.12
    小计1,458,52995.001,384,58696.55
    票据贴现76,8235.0049,4513.45
    贷款合计1,535,352100.001,434,037100.00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担保方式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信用贷款305,40620.95318,33323.45
    保证贷款351,85024.14325,25923.96
    抵押贷款527,34836.17487,90235.95
    质押贷款200,59213.76180,50113.30
    小计1,385,19695.021,311,99596.66
    票据贴现72,6304.9845,3323.34
    贷款合计1,457,826100.001,357,327100.00

    公司类贷款客户集中度

    本集团重点关注对公司类贷款客户的集中风险控制。报告期内,本集团符合有关借款人集中度的适用监管要求。本集团将单一借款人定义为明确的法律实体,因此一名借款人可能是另一名借款人的关联方。

    本集团

    主要监管指标监管标准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2010年12月31日
    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102.843.785.21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5018.6322.1230.01

    注:(1)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 = 单一最大客户贷款余额╱资本净额

    (2)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 =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合计余额╱资本净额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行业2012年6月30日
    金额占贷款总额百分比(%)占监管资本百分比(%)
    借款人A房地产业7,0000.462.84
    借款人B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0000.462.84
    借款人C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6,9410.452.82
    借款人D制造业5,0300.332.04
    借款人E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6040.301.87
    借款人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1960.271.70
    借款人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4600.231.40
    借款人H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6570.171.08
    借款人I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5920.171.05
    借款人J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4280.160.99
    贷款合计45,9083.0018.63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最大十家公司类贷款客户的贷款余额合计为459.08亿元人民币,占贷款总额的3%;占资本净额的18.63%,比上年末下降3.49个百分点。

    5.4.1.3 贷款质量分析

    贷款五级分类情况

    本行根据中国银监会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衡量及管理本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贷款被视为不良贷款。

    2012上半年,本行持续加强贷款分类集中化管理,不断完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体制,在坚持“贷款回收的安全性”这一核心标准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各项因素,针对不同级别的贷款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

    本行坚持的贷款风险分类认定流程依次为业务部门执行贷后检查,分行授信主办部门提出初步意见、分行信贷管理部门初步认定、分行风险主管审定和总行最终认定。本行对风险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贷款实施动态分类调整。

    报告期内,本行继续与外部审计机构合作,共同完成了信贷质量和风险分类抽样(重点是政府融资平台和中小企业贷款)检查工作,进一步巩固了贷款分类级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正常类1,515,25398.691,410,76098.37
    关注类10,7060.7014,7361.03
    次级类4,7740.313,7400.26
    可疑类3,6220.243,8270.27
    损失类9970.069740.07
    客户贷款合计1,535,352100.001,434,037100.00
    正常贷款1,525,95999.391,425,49699.40
    不良贷款9,3930.618,5410.60

    注: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贷款和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包括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12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正常类1,439,30698.731,335,85298.42 
    关注类9,5270.6513,5020.99 
    次级类4,7070.323,4860.26 
    可疑类3,3030.233,5290.26 
    损失类9830.079580.07 
    客户贷款合计1,457,826100.001,357,327100.00 
    正常贷款1,448,83399.381,349,35499.41 
    不良贷款8,9930.627,9730.59 

    注: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贷款和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包括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

    报告期内,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企业经营环境困难,房地产、小企业等重点领域风险不断显现。对此,本集团深化管理,大力加强放款体系、预警体系、化解体系和回收体系等四个体系建设,推进信贷管理工作向“实质上完备”转变,强化以“一横一竖一中心”为特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正常类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1,044.93亿元人民币,占比98.69%,比上年末提升0.3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减少40.30亿元人民币,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33个百分点至0.70%。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贷款质量保持平稳运行,整体处于同业较好水平。按照监管风险分类标准确认的不良贷款余额93.9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8.52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0.61%,比上年末略升0.01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结构看,次级类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10.34亿元,占比增加0.05个百分点,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受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出现信用风险,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余额占比较上年末均有所下降,主要是本集团不断加强清收处置的结果。报告期内,本集团未实施大金额不良贷款核销处置,仅核销了3,882万元人民币。

    报告期内,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呈“双微升”趋势,与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宏观形势是相符合的。2012年初,本集团面对不良贷款反弹形成的巨大压力,做好了充分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上半年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有效控制了贷款质量的平稳变化,不良贷款的增长处于本集团的预计范围内。

    贷款迁徙情况

    下表列示了所示期间本行贷款五级分类迁徙情况。

    (下转A7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