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立
A股市场跌成这个样子,相信很多人都没料到。大多数市场人士对眼下的行情都非常苦恼,因为已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眼下的局面。或者换种说法,以前那些被印证可用于A股市场的某些规律忽然都失效了,那到底该根据什么来科学地分析股市走势呢?
第一个被打破的规律是“通胀无牛市”。回顾近年A股(甚至可以追溯到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尽管“通胀无牛市”被上升为命题式的论点还在2008年之后,但直到2009年(甚至可以牵强地引伸到2010年年初)这个规律始终有效,即A股指数与CPI负相关。但如今这个结论似乎在动摇。仅以今年初至今为例,CPI呈整体回落趋势,而股市却没有像以前那样每遇CPI下降便有所上升,反而是一路下行。
好在市场人士并不僵化,一些人开始关注A股的另一个规律:与美元的负相关关系。这个结论被严格地检验并公布出来是近几个月的事,而我在2010年初时就已在本栏撰文描述过这种在当时看来还是“怪相”的东西。尽管无人能解释这种现象,但作为一种可回归检验的“规律”,它从2010年至今年7月确是存在于A股市场,因此也以称之为规律。
然而这个规律似也有点“短寿”,从今年5月到7月,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跌(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从每桶105美元一路跌到每桶80美元),美元指数相应走强。根据“A股与美元负相关”的规律,A股下跌似乎“有据可循”(此间沪指从2400点上方跌至2200点附近)。但此后原油价格上升(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从每桶75美元升至95美元),美元指数相应下降,如果根据美元与A股负相关的规律,A股应上涨才对,但沪指从2200点附近跌至2100以下(已有市场人士在谈论“告别2000点”了)。就像当初人们发现这个规律却找不到任何逻辑支撑一样,如今规律的消失也找不到任何理由,也许,这正是如今令市场人士倍感困惑的地方。
除了这些具有科学道理或者经过科学检验的市场规律以外,被A股市场打破的还有一些原本属经验之谈、抱怨之谈、情绪之谈的所谓规律,比如“政策市”。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人相信,A股是靠政策推动的市场,有利好消息时就涨一涨,出现利空政策时就要跌一跌,也许这种情况太多了,于是人们也把它当成规律。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个以前一直被用来发泄情绪的“规律”也被打破了,从年初以来,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过去市场不正常现象的解决办法或政策,比如对IPO的新规定,比如对操盘的惩罚措施等,虽然这些政策从技术层面上讲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信息明白地向市场透露出证监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市场制度的决心(至少是意向),从市场层面讲,这就是政策利好。根据以往经验,市场至少应该响应一下的,可上半年以来A股市场对此几乎无动于衷。
弄不清到底什么原因使得这些规律如今在A股市场上全面失效,恐怕才是当今市场情绪偏恐慌的根源所在。当你在这个过去自以为熟悉的市场走一圈后发现,它竟然那样陌生,会不恐慌吗?但这种恐慌之根源恐怕不在资本市场本身,投资背后的恐慌恐怕更多地来自对经济前景的忧虑。
按理说,金融危机这么大的事都没把中国经济怎么着,现在还有什么能让市场如此恐慌呢?其实问题没那么简单,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都提出了转型的要求,发达国家主要是金融体制转型,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后者对中国很适用。但正所谓普遍性不可忽视特殊性,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多年了(特殊性),现在要转型就必须放缓(普遍性),习惯了高速的中国人一下不适应了。
面对上半年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市场人士更多的联想到“硬着陆”。这不能全怪市场情绪,实实在在地讲,我们在实施放缓政策前缺乏对这种恐慌情绪的预判,以至于今天的减速度比市场预期的要大很多,于是才出现了市场对实体经济前景看不清的现象。我想这可能是眼下A股市场低迷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渐进式”,经济放缓也不该例外,当市场红利的消失已是不可逆的趋势时,若政策红利也跟着急忙退出,微观个体就会在没有适应并完成转型之前过快地潜入经营困境。如此一来,宏观经济的前景就会出现问题,这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觉得,在转型的大背景下,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还应更多考虑经济发展的实情,允许一定时期内保留一些传统的结构特征和增长模式,逐步完善转型进程。
A股市场虽然打破了很多规律,但好在没有打破对经济前景预期的反映规律,于是我们就有了这面检查经济运行的镜子,让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股市的运行也会反过来在经济合理运行的基础上得到改善,我相信这也是规律。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