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刊
  • 5:特刊
  • 6:要闻
  • 7:海外
  • 8:金融货币
  • 9:证券·期货
  • 10:证券·期货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价值
  • A6:研究·市场
  • A7:数据
  • A8:数据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A165:信息披露
  • A166:信息披露
  • A167:信息披露
  • A168:信息披露
  • A169:信息披露
  • A170:信息披露
  • A171:信息披露
  • A172:信息披露
  • A173:信息披露
  • A174:信息披露
  • A175:信息披露
  • A176:信息披露
  • A177:信息披露
  • A178:信息披露
  • A179:信息披露
  • A180:信息披露
  • A181:信息披露
  • A182:信息披露
  • A183:信息披露
  • A184:信息披露
  • 中集集团“B转H”高票闯关
    神秘“第三方”依旧深藏
  • 金洲管道
    拟定增募资5亿扩产
  • 五因素助推盈利 下半年增长无虞——农行2012年半年报点评
  •  
    2012年8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公司·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公司·热点
    中集集团“B转H”高票闯关
    神秘“第三方”依旧深藏
    金洲管道
    拟定增募资5亿扩产
    五因素助推盈利 下半年增长无虞——农行2012年半年报点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集集团“B转H”高票闯关
    神秘“第三方”依旧深藏
    2012-08-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翟敏
      图为中集集团昨日审议“B转H”方案的股东大会现场

      ⊙记者 翟敏 ○编辑 邱江

      

      这一次,中集集团有幸扮演了“第一个吃螃蟹者”的角色。

      昨日,中集集团“B转H”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高票通过。中集集团为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B股市场改革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可行模式,将载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史册。

      

      “B转H”方案高票通过

      昨日下午两点,深圳蛇口明华国际会议中心,中集集团2012年度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在此举行。这里,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一街之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经典宣传标语在午后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似乎注定这里将再次上演重要历史性事件。

      此前的8月15日,正当纯B股的出路备受市场热议之时,A、B股同步停牌筹划重大事项达一个月之久的中集集团以一则公告开启B股“破冰之旅”。公司宣布,拟将约14.3亿股B股转换上市地,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及挂牌交易。

      该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引发市场热烈讨论,并被赋予“解决历史性问题”的重大意义和战略高度。分析人士认为,若该方案成功实施,中集集团将开创由“A+B”转“A+H”的先河,为身处窘境的B股群体提供一条可行的复活路径,长期悬而未决的B股市场改革难题有望破冰。

      但是,该方案最终能成功实施,中集集团还需迈过多道坎,其中第一道坎就是众多的中小股东。为保障投资者尤其是B股股东的权益,该方案需经过包括B股股东在内的中集集团股东大会审议,并分别经出席股东大会的全体股东和B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

      最终,可谓是“有悬念但无惊险”——该议案获昨日召开的股东大会高票通过。统计数据显示,围绕“B转H”的7项议案均获得超过99%的投资者同意。

      

      “转H”是否最佳仍存异议

      根据记者在股东大会现场了解的情况看,对于“脱离B股”,投资者意见几乎一致。正如中集集团独立董事徐景安所言,B股设立之初吸引外资的功能发展至今已几近丧失,目前B股交投冷清,且不具备融资功能,几乎可以称之为“一潭死水”,而且公司每年还需要为此支付大量费用。现在有机会“先行先试”,无论对公司还是投资者而言都是好事。

      不过,中小股东在“转H”是否为最佳方案上仍然存在异议。

      在投票现场,就有投资者提问:“转H股后,由于受内地投资者身份限制,只能卖不能买,这不是‘强买强卖’吗?为何股价在高位的时候不推出,跌到低位时反而提出转H股?”还有投资者向中集集团管理层提出了“B转A”、“公司回购B股”等其他方案。

      由于境内居民不得直接购买境外股票,因此在该方案实施后,境内居民除持有或出售合法持有的中集集团H股外,不能认购中集H股或其他境外股票,其出售中集H股后的资金也需及时汇回境内。

      对此,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较为系统而细致地做了解答。他表示,公司曾经考虑过“回A”的可能性,但B股更多的是境外投资者,针对这一庞大人群,“回A”操作起来将更加复杂;而对于回购,因公司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负债率相对较高,回购力不从心,而且何时回购、何种价位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同时,麦伯良还强调了“转H”的必要性。他称,中集集团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公司,要更好地走向国际化,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融资平台,这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投资者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除了公司自身需求之外,“B转H”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层次健康发展的探索,中集集团作为先行者,更加需要承担责任。

      对于投资者提出的“强买强卖”问题,麦伯良表示,公司充分考虑到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并尽可能将其最大化,如果投资者看好公司,可以继续持有,公司并未要求卖出;如果不看好,公司也委托了第三方进行溢价收购。至于“不能买入”的交易规则,则为法律所限,而且有可能受影响的也只是未来的增量股权,并不损害现有股民利益。

      

      神秘“第三方”依旧神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投票结果本身之外,当天的另外一个焦点集中在溢价5%现金收购股份的“第三方”上。根据中集集团的方案,原持有中集集团B股股份的投资者可以选择继续持有,也可以选择行使现金选择权,向公司安排的第三方提出收购所持股份的要求。具体价格为中集集团B股股票停牌前一日收盘价9.36港元的基础上溢价5%,即9.83港元/股。

      不过,对于这个“第三方”的身份,中集集团并未给予透露。

      究竟谁会愿意溢价5%接盘?这个神秘的“第三方”究竟是谁?这成为投资者当天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股东大会现场,甚至有股民半开玩笑地向管理层高声发问:“是巴菲特吗?还是李嘉诚?”此言引起会场一阵哄笑。

      对此,麦伯良在轻吐一口烟圈后,颇显神秘地称,“由于合作方较为强烈地要求不便提前公开身份,因此,中集集团出于尊重对方的要求,只得暂时对外保密。”

      “其实我们也想透露给大家,因为名字说出来肯定会对公司以及投资者比较有利。”麦伯良坦言,“对方比较有名。”

      从记者侧面了解的情况来看,该合作方为一境外知名投资者,同时也是中集集团B股成功转H股后实施定向增发的潜在战略投资者。

      随着中集集团“B转H”的进一步推进,这个谜底很快将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