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刊
  • 5:特刊
  • 6:要闻
  • 7:海外
  • 8:金融货币
  • 9:证券·期货
  • 10:证券·期货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价值
  • A6:研究·市场
  • A7:数据
  • A8:数据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A165:信息披露
  • A166:信息披露
  • A167:信息披露
  • A168:信息披露
  • A169:信息披露
  • A170:信息披露
  • A171:信息披露
  • A172:信息披露
  • A173:信息披露
  • A174:信息披露
  • A175:信息披露
  • A176:信息披露
  • A177:信息披露
  • A178:信息披露
  • A179:信息披露
  • A180:信息披露
  • A181:信息披露
  • A182:信息披露
  • A183:信息披露
  • A184:信息披露
  • “靠天吃饭”局面未变业绩普降
    自营业务成上市券商增收亮点
  • 信托公司净利延续高增长
    “防风险”成下半年关键词
  • 平台贷、房贷未成不良资产重灾区
  • 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净赚5453亿
  • 得益债券获利丰厚 证券投资喜多忧少
  •  
    2012年8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公司·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公司·纵深
    “靠天吃饭”局面未变业绩普降
    自营业务成上市券商增收亮点
    信托公司净利延续高增长
    “防风险”成下半年关键词
    平台贷、房贷未成不良资产重灾区
    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净赚5453亿
    得益债券获利丰厚 证券投资喜多忧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平台贷、房贷未成不良资产重灾区
    2012-08-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苗燕 实习生 李冬蕾 ○编辑 枫林

      

      16家银行的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整体有所反弹,且关注类贷款有所上升,但银行贷款总体质量仍然较好,风险可控。通过对半年报的分析,记者发现,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并未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重灾区,不良上升最快的两个行业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行业。

      

      平台贷款总量回落质量无忧

      由于今年已经进入平台贷款还款高峰期,使得市场对于该类贷款可能逾期的担忧加剧。不过,银行业半年报显示,平台贷款总体质量良好,风险可控,基本做到了监管机构要求的“只降不增”。

      中行行长李礼辉表示,不管是按照去年底的口径,还是按照今年6月末的口径,中国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总量都在减少。他介绍说,在结构方面,中行平台贷现金流全覆盖和基本覆盖共占比90%左右,省级平台客户占比66%,不良率仅为0.17%。

      中信银行高管披露,该行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1774亿元,较年初减少143亿元,下降近5%,其中监管类贷款余额减少62亿元。去年和前年已主动退出共360亿元,主要是针对风险较大的地区和行业,但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省级平台仍会给予适当支持。该行今年到期平台贷还款高峰集中在上半年,期内回收率100%。

      华夏银行半年报披露其融资平台贷款有约30%将在2011年到期,而上半年已经到期其中的60%,并未出现任何违约事件。因此,分析机构认为:“全行业有惊无险的安然度过近两年的偿付高峰期的可能性大幅上升,平台贷款的流动性风险正逐步化解。”

      

      房地产贷款余额增加不良率下降

      半年报显示,华夏、兴业、中信、平安、北京、光大、建行、民生、南京、中行的房地产业贷款均较去年末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中行增加的最多,达到324.94亿元。个别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达到1%以上,但大部分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据统计,兴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余额虽然从去年末的915亿元增加到1010亿元,但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从0.12%下降到0.09%,不良贷款余额也下降了近2000万元。中信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也增加较快,据披露,该行上半年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134.22亿元;此外,民生银行新增房地产贷款176.05亿元。此外,宁波银行上半年最大的十家贷款客户中,有两笔为房地产开发贷款,占资本净额比例合计达4.59%。

      不过,与贷款新增速度依然不减相对应的是,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却在继续回落。据统计,建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幅回落了25.23亿元,平安银行回落1.74亿元,浦发、招行、兴业等也有不同幅度的回落。

      部分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也有压缩。浦发、招行、农行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均较去年末有所下降。虽然建行的整个房地产贷款增加了147.31亿元,但其中开发类贷款较上年末减少13.94亿元。

      建行副行长陈佐夫透露,开发贷的比重近年来持续下降,目前仅占到该行全部信贷的7%。他还透露,下半年的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额将控制在300亿元左右。主要投向和民生相关的保障房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另一方面是投向资产质量较好、实力较好的央企以及民间信誉好、开发项目较好的房地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