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小兵 ○编辑 全泽源
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是否也需要“打假”了?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发现,在一些被列为地方政府2012年“政绩工程”的项目中,“水分”之大令人瞠目。
上个月,中原某省披露其传统主要产业2012年行动计划,该计划分为总体要求、工作目标、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四大部分,并列有若干工作小点,以及一个重点工作分工安排表。看起来,这应该是一份详尽而严谨、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的工作计划。而在计划列示的重点工作中,记者发现,地方政府提出,要“支持”包括该地区内一家上市公司的项目在内的“重大项目建设”。记者随即电话向该上市公司了解所涉项目情况,结果,上市公司给出的答案令人颇感意外。
上市公司经查阅后向记者表示,该项目是上市公司于2008年至2009年底运作的项目,已在2009年底完成,按规定享受几百万元的“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贴息补助”,这笔补助款按年度发放,上市公司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收到补助款,至2010年,所有补助款已经全部到达上市公司的账上。
无语!两年前就已经“结账”的项目,居然又出现在2012年的重点工作计划当中,这个“乌龙”让人不得不怀疑那些非上市公司的项目中,又有多少是“当下”的?我们由此是不是还应该试问一句:这些项目中存在多少“虚设”的成分?
悲哀的是,“政绩工程”中的“新瓶装旧酒”现象也已经不再是“巧合”的问题了。一个同事在采访中了解到,沿海某地政府搞了个园区,但招商迟迟不见起色,于是,召集了几家企业,其中包括上市公司,热热闹闹地举行了个隆重的签约仪式,于是,上百亿的项目就这样“成功签约”。但实际上,几家企业“签”的只是一张纸而已,根本没有后续的项目投资。“就是给政府做做政绩。”企业说。
由此我们联想到近期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公布地涉资几千亿乃至上万亿的地方“规划”,其水分有多大非常值得投资者警惕。
“政绩工程”需要“打假”,也必须“打假”。不打,社会不会健康发展;不打,经济建设这座“大厦”就有成为“豆腐渣工程”的危险。而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切勿仅依凭这些“吹牛”的规划来决定买入什么股票,否则,否则你就会“等待戈多”。
而从上市公司这个层面来说,不做违背市场规律的为地方政府政绩“烧钱”的事,不让地方政府的政绩动摇企业自身市场发展的方向,才是事业常青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