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热点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稳增长政策为何见效慢
  • 以全方位转型锻造未来出口竞争力
  • 要涨工资?回家去吧!
  • 杜绝上市公司分红“厚外薄内”的
    根本之策
  • 日本的致命之误
  • 瞩望丽水试点为村镇银行拓展更大创新空间
  •  
    2012年9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稳增长政策为何见效慢
    以全方位转型锻造未来出口竞争力
    要涨工资?回家去吧!
    杜绝上市公司分红“厚外薄内”的
    根本之策
    日本的致命之误
    瞩望丽水试点为村镇银行拓展更大创新空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以全方位转型锻造未来出口竞争力
    2012-09-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 锐

      在寻求扩充外需市场通道的同时,致力于贸易转向以及出口的转型升级,是当下中国产品出口需求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和抑制下的不二选择。只要把握好节奏和选择好适当的策略,尽早实现服务贸易出口对制造贸易出口的替代,就能最大限度地缩短这个“阵痛”的过程。

      张 锐

      从1月的同比负增长,到2月快速拉升至18.3%,再到8月回落至2.7%,我国出口贸易在今年前8个月划出了一道令人尴尬的“哭泣曲线”。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复苏乏力,欧债危机覆压之下的欧洲经济一蹶不振,可以预期未来我国出口还会继续收敛;而拉长观察时间则不难发现,中国出口增速处于下降通道已经持续一年多了,其对经济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负值区间。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扭转,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打是中国出口的最主要结构性特征,这种出口模式一般是建立在国内低价格要素的充分供给以及国外市场旺盛需求基础之上的。然而,由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价格的上涨,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已日渐式微;与此同时,伴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启动以及周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追赶策略的实施,中国产品的出口需求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和抑制。

      在如此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锻造与激发出口贸易的“正能量”呢?

      出口增长的恢复无疑需要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撑,只不过政策激励的重点应归位到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电与高技术产品上,同时兼顾国内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相关行业和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由于出口增速下降伴随着进口增速的减缓,(1至8月我国进口增速仅3.8%),因此,外贸政策的调整还必然考虑到要刺激进口,但基于来料加工进口占我国进口总量在50%左右的事实,决策层应将扩大进口的重点放在以提振内需而引起的大规模产业改造或产业升级的需求上,以此营造中国出口的未来竞争力。

      除了贸易转向政策之外,财政、货币与汇率等配套举措也能对出口起到“输血”和“稳压”的作用。尽管今年以来财政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显著下降,但依然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为企业尤其是外贸行业预留了一定的结构性减税空间。由此,笔者认为,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缓解外贸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在货币与汇率政策方面,今年以来虽然人民币升值步伐放缓甚至出现大幅贬值进而对出口行业形成一定的利好支撑,但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也意味着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外汇风险,如果应对不足,可能会显著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为此,在要求企业主动提高外汇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的同时,政府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加强对企业的汇率保险服务,对汇率波幅超过一定程度的损失给予补偿。另外,在海关政策方面,可以考虑给予出口企业三个月担保前提下的先放后税、简化先征后返等优惠政策,同时简化加工贸易成品内销审批业务手续。

      毫无疑问,与政策的刺激与保证相比,扭转和稀释中国企业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依赖度无疑是更具战略价值。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企业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占比分别在17%左右,对日本出口占比7%左右,美、日、欧三者合计超过40%,出口市场的集中程度可见一斑。这种失重的结构不仅形成了中国出口企业被发达经济体所“绑架”的事实,而且非常容易招致外贸摩擦。因此,分散出口风险和实现出口贸易的多元化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基础工业薄弱的东盟国家各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机械电子设备、车辆和化工产品等需求旺盛,东盟十国可以作为中国企业海外贸易的理想“沃土”;另一方面,非洲国家每年要花1700亿美元用于进口,并且约83%的GDP(4600亿美元)都用于消费,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对轻工、纺织、服装、五金、钟表、床上用品、家电、电子等产品的需求量都很大,而且普遍依赖进口。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其附加值都比较低,科技含量相对不足,因而在非洲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中国企业可以深挖非洲市场的需求空间。另外,目前拉美地区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万亿美元,有着巨大潜力,而且中国与拉美国家政治、经贸关系处于不断改良之中,这对国内企业重点拓展拉美市场是非常有利的因素。

      在寻求扩充外需市场通道的同时,致力于出口的转型升级是中国企业的必修之课。尽管在出口萎缩的生态中企业会强烈感受到转型升级的“阵痛”,但只要把握好节奏和选择好适当的策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这个过程。为此,一方面,要利用现阶段我国就业总量压力逐渐缓解的有利时期,加快推进外贸产业转型步伐,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另一方面,要利用国家较为丰富的财政实力,加大对产业研究发展的扶持,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同时要加大服务贸易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可以考虑建立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专项资金,建立服务贸易的自由贸易区并提供税收优惠等,以尽快地实现服务贸易出口对制造贸易出口的替代。

      作为可以撑大中国未来出口半径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理应成为外贸专项政策和其他各种政策倾力支持和扶持的重点。从目前来看,尽管由于国有企业出口显著下滑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优势消失导致了整体出口步伐的显著放缓,但民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和效率依然不减。资料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民营企业出口额已达到出口总额的36.3%,同比增长16.7%,大大跑赢全国7.1%的增速。民营企业显然已经成为稳定我国外贸出口最能倚重的主体。管理层若是在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为民营企业释放出更大的投资空间,就能打造出支撑民企未来出口的更宽阔“基地”。同时,还应继续在税费、融资、用工和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为民营企业的出口蓄力造势。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