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购岛”闹剧的起因
陈鸿斌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日本政府不但没有积极营造相应的庆贺气氛,反而一反几十年前两国政府达成的默契,与极右翼政客一唱一和,上演了一出“购买钓鱼岛”的闹剧,在神州大地激起了天怒人怨。中国政府作出了强烈反应,这一反应的力度超出了日本的预计,但事情显然还不会就此打住。日本最终将会付出怎样的代价,现在估计还为时过早。
日本人精明而不高明,善于打小算盘,但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两年前它就因扣押中国渔船船长而引发了两国的领土纷争。其结果如何呢?不仅根本未能达到他们所预想的目的,而且当时的俄国总统梅德韦杰夫选择那个时机登上了国后岛。包括前苏联在内,其最高领导人登上两国之间有争议的岛屿,这是第一次,日本挨了一记闷棍。这次又怎样呢?就在中日钓鱼岛之争愈演愈烈之际,韩国李明博总统又出人意料地登上了独岛,这不啻是在日本背后捅了一刀,而梅德韦杰夫总理也趁机再登国后岛,从而使日本在领土问题上三面受敌,陷入了“三面楚歌”的困境。
原先风平浪静的钓鱼岛,为何突然波诡云谲,成为双边关系中的“导火线”?这与中日两国经济地位的互换不无关系。从1968年起,日本一直稳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这一地位使日本人自我感觉极好。然而这一切在2010年戛然而止。原先一直为日本所“俯视”的中国,经济总量一举超越了日本,两国的地位发生逆转。这在日本人内心深处所产生的强烈震撼,是语言所难以形容的。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长达两千年,这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力量始终强于日本,日本也因此一直师事中国,从各方面向中国学习。但即便如此,心气极高的日本人,总认为两国是平起平坐的。早在1000多年前,圣德太子就两次在给隋炀帝的信函中表露过这一心迹:“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到了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跻身于帝国主义国家行列后,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中国,其国民心理得到了极大满足。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的经济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日本最担忧的是,中国经济一旦崩溃,势必会产生大量难民,而难民外逃的首选很可能就是日本。由于这一原因,日本率先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协助中国发展经济。
孰料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经济一路下滑,而中国却由于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持续高速增长,两国之间的差距急剧缩小,以致在2010年逆转,这真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说。日本人对此完全缺乏思想准备,尽管福田康夫前首相此前就不断告诫,中国将会超越日本,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谁都不以为然。一旦此事成为现实,日本人方寸大乱,应对失据,遂亟须通过某种渠道来宣泄其无名之火。而右翼势力瞅准了这一时机,以各党派具有“高度一致”的领土问题为切入点,领土问题因此在双边关系中急剧升温。在日本右翼势力看来,如今再不抓住机会巩固其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今后随着中国更加强大,日本将永远失去这一历史机遇,所以,即便中国强烈反应,日本政府仍一意孤行。
始终有一部分日本人以为中国成不了气候,会受到诸多国内问题的制约。这种认知的另一面是,似乎一旦中国真的发达起来了,那就会是日本噩梦的开始。其实,这是极为短视的偏见。从近年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日本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大。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撑,日本经济就根本无法维持。日本人心里应该清楚,常年来,他们的经济主要依靠美国市场,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国已完全取代了美国。从最近10年的走势来看,这一趋势非常突出。2001年,在日本的出口中,美国占30%之多,而中国仅为7.7%。但到了2011年,美国的比重下降为15.3%,而中国却提高到19.7%。从进口来看,2001年日本进口的美国产品占到18.1%,而来自中国的产品占16.5%。但去年中国的比重猛升至21.5%,而美国却锐减至8.7%,以致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再度出现高潮。与此同时,日本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却不断走低。日本曾连续10年是中国的头号贸易伙伴,但在2002年以后便节节后退,目前已下滑至第四位,其比重从2001年的17.2%下降到去年的9.47%。中日合作究竟对谁更有利,这是一目了然的事。
日本经济对外需的高比重依赖是无法降低的,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野田内阁居然置中日关系大局于不顾,在“购岛”闹剧中越走越远,执意与中国交恶。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的所作所为已铸成严重历史大错,如今竟如此逆历史潮流而动,难道真要重蹈覆辙?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