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专 版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国际金融中心的包容与多元
  • 应对QE3是中国经济一场严峻考验
  • 在新三板
    22倍市盈率委实太高
  • 激励机制不改不得了
  • 咄咄怪事:公务员网上叫卖保障房
  • 中长期贷款增长逊于预期的三大因素
  •  
    2012年9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国际金融中心的包容与多元
    应对QE3是中国经济一场严峻考验
    在新三板
    22倍市盈率委实太高
    激励机制不改不得了
    咄咄怪事:公务员网上叫卖保障房
    中长期贷款增长逊于预期的三大因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长期贷款增长逊于预期的三大因素
    2012-09-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项 峥

      ⊙项 峥

      

      为应对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压力,二季度以来,国家加快了投资项目审批,各地方政府也相继推出稳定经济增长的投资计划。近日,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了55个包括轨道交通、公路建设、港口及航道在内的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加大政策刺激。但总体看,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逊于市场预期。

      今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放缓。1至8月,全国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近3000亿元;占全部人民币新增贷款的20.7%,低于上年同期10.7个百分点。虽然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039亿元,超出市场预期,但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中长期贷款仍低于票据融资111亿元。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宏观金融风险暴露、项目贷款资金不能及时有效落地以及再投放压力增大等三个因素,是中长期贷款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与宏观经济走势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按照行为金融学的分析,在经济景气下滑阶段,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将会逆转,由激进转为谨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减,自去年四季度至今,我国季度GDP增速已连续6个季度放缓。7、8月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继续疲弱,微观经济主体经营压力增大,宏观金融风险逐步暴露,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有所蔓延,因担保圈风险爆发导致部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风险有所显现。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达1.46万亿元,与不良贷款一样,已环比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在此情形下,金融机构贷款前置条件和标准有所提高,项目贷款审批趋严。金融机构集体顺周期行为放大宏观经济波动的羊群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长期贷款的投放。

      项目贷款资金无法及时有效落地,主要有两个制约因素:项目资本金未能及时到位与合格承贷主体难以有效落实。受地方财力约束,项目资本金难以到位,投资计划难以有效启动,也影响了中长期贷款的投放。今年1至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795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2%,增速比1至7月回落0.2个百分点。此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主体,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资质良莠不齐。今年初,银监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改革,缓释风险,按照“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要求,严格准入标准和新增贷款条件。在监管部门推动下,上半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力度明显加大,贷款增量受到控制。虽然下半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政策有所放松,但部分政府融资平台本身存在机制缺陷,金融机构在项目贷款发放上存在顾虑。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三年内,我国中长期贷款迅速增加。截至2011年末,全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23.15万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了11.5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42.3%,较2008年末提高了3.9个百分点。假定中长期贷款平均期限为三年,那么2012年后将陆续进入还款期,则平均每年到期的中长期贷款规模将达到3.8万亿元。按照现行统计规则,还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的中长期项目贷款,将被统计为短期贷款,这也造成了今年以来短期贷款的强劲增长,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再投放压力。随着未来到期贷款规模继续增长,预计短期内中长期贷款增速仍难以快速回升。

      当然,我们也该全面、理性地看待包括中长期贷款在内的信贷统计数据。毕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保持在合理适度的范围之内,无原则地一味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结果只会降低信贷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增加宏观系统性金融风险。另外,当前我国的社会融资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债务融资、表外融资都在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社会融资规模达12.83万亿元,较2002年末增长了5.4倍。无疑,信托贷款、债务融资也是支持项目投资的重要融资工具。显然,我们理应从全社会融资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金融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而不能简单割裂其他融资渠道与中长期贷款之间的内在联系。

      无论多少争议,在国际经济复苏疲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背景下,适当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总是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多年欠账,客观上也需要加大投资。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早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急切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因此,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项目贷款的投放,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也是当下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笔者估计,在金融机构加大对轨道交通、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支持后,中长期贷款会有一波合理适度的增长。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