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路演回放
  • 9:开市大吉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圆桌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日本的货币宽松药不对症
  • 政策拉动增长正变成可触摸的现实
  • 上市银行降低分红比例弊大于利
  • 越澄清 越蹊跷
  • 外论一瞥
  • 假说与秩序的殊途同归
  •  
    2012年9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日本的货币宽松药不对症
    政策拉动增长正变成可触摸的现实
    上市银行降低分红比例弊大于利
    越澄清 越蹊跷
    外论一瞥
    假说与秩序的殊途同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2-09-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一瞥

      ◎《朝日新闻》9月21日社论

      量化宽松未必带来经济增长

      为应对世界经济减速,日本银行出台了追加金融缓和政策,将收购资产的基金从10兆日元扩大到80兆日元,增加购买相应的国债,以求增加市场中的货币量,降低利率,刺激设备投资等经济活动。

      日本银行总裁白川方明表示,该政策出台的原因是在欧洲经济恶化和中国经济减速的背景下,日本必须保证经济不偏离增长轨道。进入9月,欧洲央行(ECB)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相继出台金融缓和政策,日本银行如果不跟进,可能导致外汇市场上日元的升值。

      但是,如果全球性的量化宽松政策不能与实体经济的增长形成合力,那么只会讨好投机者。多余的货币可能引起石油和粮食价格的飙升,反而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障碍。日本的优良企业本身并不缺钱,即便利率下降,金融机构也不容易将钱贷给他们。而对没钱的企业而言,与其冒险融资还不如购买国债更合算。通过降低利率刺激经济的政策,需要必要的商业环境作为前提,在这种商业环境中,企业认定借钱是合算的。毕竟,金融政策并不产出新的商品或者服务。

      要提高企业的投资欲望,还得靠政府发挥的作用。当前,日美欧的政府均拿不出切实有效的手段,唯有诉诸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这是不正常的。就日本而言,电视和汽车所代表的已有商品的需求逐渐饱和,必须推进医疗、福利等有增长潜力领域的改革。比如,借脱离核电之机,促进新企业加入电力市场,推动新能源投资等,其经济效果必定非常显著。

      (梁宝卫 编译)

      ◎《经济学家》9月22日社论

      美国经济难题依然悬而未决

      近期美国经济仍旧萎靡:经济增长低于2%,失业率超过8%。但现在出现了乐观主义的萌芽也没错,尤其是在华尔街。因为美国股市行情已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正在回升。

      金融市场的回暖,要归功于美联储的银行家们,他们为提振经济采取了印钞措施。9月13日,美联储表示将不设限地购买按揭证券以及其他资产,直到确保美国失业率真能下降。在此一周前,欧洲央行为平息市场对欧元解体的忧虑,承诺将无限制地购买政府债券。本周,日本央行也扩大了资产购买计划。这些举措取悦了投资者。

      但市场并未因银行家们的慷慨就恢复真正活力。对定量宽松主要存在两种反对意见。一是认为定量宽松政策会引发通货膨胀,弊大于利。但这只是假想,因为只有在经济过热时,宽松的货币政策才会引发通胀,而现在处于经济收缩时期。第二种观点认为推行定量宽松政策于美国疲软经济没有帮助,因为经济衰退的症结并不在高利率。这一观点有一定正确性。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家庭和企业目前的主要目标仍是减轻债务,低利率对他们并无很大吸引力。

      然而美联储坚持己见也有理性考虑。新一轮定量宽松政策推动经济的动力不仅来自购买债券,还来自改变经济预期。商业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将对经济恢复起到正面作用。不过,财政政策有可能会成为经济恢复的阻力。今年底,小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将到期,这会让渐热的经济趋冷。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同意减税政策应延迟,但到底具体如何实施迄今并无定论。美国亟待一个中期计划,首先要通过税改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要极力遏制社会福利支付的无止增长。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那伯南克的第三次定量宽松也是无力回天的。 (贺艳燕 编译)

      ◎《悉尼先驱晨报》9月21日文章

      澳大利亚经济奇迹或快结束

      澳大利亚建设行业的领先指标已传递出的信息是:澳大利亚矿业繁荣在3月到6月间已不再沸腾。建设行业指标之所以能反映出矿业水平,主要是因为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近些年,澳大利亚总体建设活动主要活跃在矿业和液化天然气行业,这两大行业的繁荣,促进了所需基础建设的投入,从而将繁荣传递给建设行业。

      看矿业萎缩的情形,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在未来两年面对300亿美元的减值。经济增长率将从3.2%下降到1%。如果这一预测成真,那么澳大利亚的经济奇迹将就此结束,失业率将开始升高。现在,面对矿业基础建设的需求衰退,需要拉动占到全部建设开支30%的非矿业公共基础建设,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通信工程。

      今年的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澳大利亚矿业的衰退趋势还将继续,这为建设行业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样,交通行业的投资情况也不明朗,虽然在第二季度显示出些许恢复的迹象,但仍然难以恢复到2010年的投资水平,仅为当时的三分之二。改善交通行业投资状况的呼声十分急迫。主要解决方法是需要一个清晰的管理,从而吸引投资者。

      处于衰退环境下的澳大利亚,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发现机会。解决基础建设短缺问题的答案,是维持一种平衡,即把握好现有资产和更好利用新建设。每一个解决方案,都需要政府的审慎思考。

      (作者系《悉尼先驱晨报》专栏作家阿黛尔·弗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