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要闻
  • 6:要闻
  • 7:海外
  • 8:金融货币
  • 9:证券·期货
  • 10:证券·期货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专 版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重新审视分配的战略思路
  • 土地成交高溢价的下一步会是什么
  • 应适当加大货币政策
    “向上对冲”力度
  • 券商研究所缩食过冬
  • 建设健康股市先要培育合格的交易者——关于A股救市的话题之四
  • 叫板谷歌,马云还缺底气
  •  
    2012年9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重新审视分配的战略思路
    土地成交高溢价的下一步会是什么
    应适当加大货币政策
    “向上对冲”力度
    券商研究所缩食过冬
    建设健康股市先要培育合格的交易者——关于A股救市的话题之四
    叫板谷歌,马云还缺底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重新审视分配的战略思路
    2012-09-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 涛

      杨涛

      收入分配成为国家战略规划、学术界和民间热议的主题,背后的原因当然是这个问题已成制约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自1978年启动改革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做大“经济蛋糕”,如今面临的根本矛盾则是如何“分蛋糕”。对于顺利进入稳定状态的后工业社会体系来说,往往其越过的最大阻碍就是分配问题。由此来看,分配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相关,而解决分配的扭曲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不仅是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

      谈分配,首先需要明确谁来分配、怎样分配?就分配的主体和模式来看,我们通常可以把纷繁众多的市场经济国家分为几类,即:以自由市场为分配主体,如美国;政府适度介入分配过程,如德国;政府高度介入的福利国家,如北欧等。在我国,一方面政府介入分配过程不可谓不深,但在优化分配格局方面却做得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分配机制还缺乏有效财政金融支撑,例如,人们关注收入分配,但由于缺乏与存量资产相关的税收和财政转移机制,更缺少使资本公众化、分散化的金融机制,使得与基尼系数关系更大的财富分配却难以得到重视。

      从宏观大视野来看,当前我国面临的分配矛盾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分配矛盾,主要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回顾历史,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协调,一直贯穿着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看,1953年为83%,此后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之前出现12%左右的历史低点。1978年到1985年处于上升周期,最后达40%左右,然后又是下滑到1993年的22%,直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才最终确定了50%以上的稳定比重。虽然这一比重较西方国家似乎并不高,但考虑到那些国家的中央财政大多用于地方转移支付,且其地方还有包括市政债券等金融手段支撑,并且我国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经济职责,因此改革现有中央和地方分配结构就变得非常重要。应对的途径,无非是减少低效的分税规模,或者增加转移支付比重,或者给予地方以融资创新手段。

      二是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间的分配矛盾。就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从1978年的31.1%降到1995年的10.3%,此后一路上升到2011年的22%左右。如果考虑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的全口径,政府收入的比重还要高得多。我们知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金流量表,主要反映全社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量、流向及其相互关系,实际上体现了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的分布格局。其中,政府部门近年来一直有万亿元以上的巨额正头寸,即使是在有赤字的年份,表明大量资源仍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却没有通过财政预算反映出来。在政府、金融机构、住户、非金融企业这四大国内部门里,前三者都是正头寸,再考虑到金融机构里有大量国有控股,实际由非公共部门掌控的资源比重在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消费,更使得企业部门的效率和回报率下降,因为同时受到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的“挤压”。

      三是企业、金融机构与住户部门的内部分配矛盾。一方面,在企业和金融机构部门内部,国有或公共部门背景的主体,对于民营主体也产生更多“挤出效应”。在诸多行业和领域,沾上“国有色彩”,成为许多民营资本规避门槛或得到政策资源的途径。近期中投、国开金融欲入股阿里巴巴,正是典型案例,一方想靠拢体制内机构以获牌照资源,另一方则想把国有资本战略收益最大化。短期来看,似乎会产生诸多局部双赢,但长期来看,这只能导致公共部门追求资本利益的失控,以及民营资本边际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在住户部门内部,依靠财税再分配,显然只能缓和两极分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或许是人类社会所难以避免的。可以做的,是通过推动消费金融创新、财富管理创新来提升公众的消费和财富拥有水平,通过股权资本社会化来缓释财富差距,这也是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选择。

      四是国内与国外部门的分配矛盾。在资金流量表中,国外部门是单独存在的,近年来也一直有3万亿以上的负头寸,表明国内部门有大量资源没用完,社会资金富余,剩余资金只能流向国外。当然,这不表示国内已不“缺钱”了,而是说明国内经济金融体系存在缺陷,不能使得社会资源充分转换为商品或劳务,服务于社会进步与居民福利。对此,优化国内外分配的关键,既在于通过促进国内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使更多资源用于国内,也在于使“走出去”的资源不被廉价用掉,而是获取最大经济战略利益。

      总之,可以这么说,分配已成整个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点,政府的介入应该有度,并且与短期希望改善的分配结果相比,当前更重要的是应明确分配的战略思路,制定有效分配规则。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