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地产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专 版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经济调整富豪意外险劲增 平安签下上亿最大保额个人保单
  • 富人投资“健康” 催热高端医疗险市场
  • 嘉实另类投资动作频频 联手外方组建私募地产基金
  • 理财超市
  • 上市公司为闲钱找“财路” 三季度斥资百亿购买理财产品
  • 基金专户盈利分化加剧 选股能力考验投资经理
  •  
    2012年9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经济调整富豪意外险劲增 平安签下上亿最大保额个人保单
    富人投资“健康” 催热高端医疗险市场
    嘉实另类投资动作频频 联手外方组建私募地产基金
    理财超市
    上市公司为闲钱找“财路” 三季度斥资百亿购买理财产品
    基金专户盈利分化加剧 选股能力考验投资经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市公司为闲钱找“财路” 三季度斥资百亿购买理财产品
    2012-09-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晓婧

      ⊙记者 吴晓婧 ○编辑 张亦文

      

      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遭遇实业投资回报率大幅下滑的困局,“不差钱”的上市公司开始为“闲置资金”寻找出路,纷纷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仅仅三季度以来,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的规模就超过百亿。

      

      理财热情高涨

      上市公司大规模的“闲置资金”正源源不断的流向理财市场,或购买理财产品,或委托理财,这一情况从去年至今,愈演愈烈。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时间,购买理财产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还算是“稀罕”事,08、09年上市公司发布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甚至不足10家。而这一情况在去年开始转变,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把手中沉淀的大把现金用来购买理财产品。

      仅仅三季度以来,就有46家上市公司公告购买理财产品,涉及金额达到124亿元。其中,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连续多次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如洋河股份8月份发布两度公告购买理财产品后,9月份再度公告购买理财产品,设计金额达到14亿元。漫步者7月份公告购买理财产品后,9月份亦再度购买理财产品。此外,新联电子在7、8、9三个月份三次公告购买理财产品,而信邦制药更是在7、8、9三个月中四次公告购买理财产品。

      据记者统计数据发现,今年以来最受上市公司青睐的理财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型,该类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具备低风险、本金有保障等特点,一般投资于中国银行间市场信用级别较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产品。

      从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来看,大部分都投向了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最低的一款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3.22%,最高的一款年华收益率为5%。

      此外,还有少部分上市公司购买了收益率较高的信托产品,如中信重工8月份以自有闲置资金共计3亿元向中信信托认购了2个信托产品,理财期限均为1至2年。其中,购买一个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0.5%,另一个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1.12%。

      

      折射实业困境

      在实体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已成为普遍现象。

      “在实体经济面临下行风险,而原材料和劳动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之下,不少上市公司经营利润率下滑,企业对于投资扩大生产的意愿不足,而银行理财产品恰好为闲置资金提供了一种投资渠道。”在一位券商首席分析师看来,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大多超过同期存款利率,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显然比闲置在活期账户上更划算。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大规模的资金投资于理财市场,这部分资金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之外循环,并没有流入实业领域扩大再生产,正说明实体经济的困难。“因为实业回报率下降,好的投资项目匮乏,上市公司才会在手中沉淀大把现金,只有通过理财等运作的方式,追逐相对稳定的收益。”

      此外,上市公司通过融资和再融资拥有大量资金,也是上市公司涌入理财产品市场的一大原因。据悉,按照相关规定,上述资金并不能用于理财。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区分上市公司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究竟是募集资金还是自有资金。

      而银行主动地向上市公司推广理财服务,也使得上市公司现金管理意识逐渐增强。而据记者了解,目前银行针对企业客户亦推出了不少创新理财产品,其中部分开放式的理财产品可让企业客户在现金管理中能够兼得流动性与相对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