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专 版
  • A3:专 版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动向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专 版
  • A12:专 版
  • A13:专 版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中国城市化的最大愿景
  • 美国财政悬崖或恐酿成全球经济风暴
  • 探索比延长锁定期更有效的办法
  • 公司危急关头 董秘不见踪影
  • 产能泡沫绊住了中国制造业的再飞动能
  • 企业家的管理哲学
  •  
    2012年9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中国城市化的最大愿景
    美国财政悬崖或恐酿成全球经济风暴
    探索比延长锁定期更有效的办法
    公司危急关头 董秘不见踪影
    产能泡沫绊住了中国制造业的再飞动能
    企业家的管理哲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国财政悬崖或恐酿成全球经济风暴
    2012-09-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程 实

      今年四季度,一系列效应将使得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暴露显著加大,美国财政悬崖再掀宏观信用危机风暴的可能性不容忽视。而全球各经济体手中的政策牌已所剩无几。在缺乏大力救助的预期下,全球经济难以在风暴面前形成有效的政策缓冲。

      程 实

      中秋莅临,国庆将至,即将到来的超长假期让市场环境也悄藏了一丝喜气。而环视全球,虽然欧债危机尚未偃旗息鼓,实体经济也难言快意复苏,但动荡中渗透出一丝平静,萎靡中流淌出一丝慵懒。在很多人看来,最坏的时刻也许没有最终过去,不过最坏的那一刻似乎也不会坏到哪去,因为在危机笼罩的阴霾里,点点滴滴的希望之火依旧让人心存温暖。实际上,股市的确是经济的晴雨表,长假过后,全球经济恐将在短暂的平静后迎来一个格外艰难的岁末。

      回顾2008年至2012年的危机历程,美国次贷危机是我们失望的开始,随后的欧债危机又加剧了失望。现在,2012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周期性领跑,似乎又让我们看到了星星点点的复苏希望。但美国经济这丝引领全球走出危机阴霾的希望,在轮回的宿命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拉长镜头,危机的宿命轮回,以四年为期,以美国为始终。四年前的中秋夜,雷曼兄弟倒闭拉开了危机序幕;四年后,美国财政悬崖恐将再掀危机高潮。虽然市场对于美国财政悬崖业已充满忧虑,但对美国财政悬崖可能的影响力、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力的估计还很不够。原因在于很多市场人士潜在相信美国政策层能“悬崖勒马”,通过政策延期、削减打折等方式部分化解财政悬崖的经济冲击。

      财政悬崖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先提出的概念,泛指2011年底、2012年初美国即将失效或生效的政策措施导致的“休克式”财政紧缩。据估计,2001/2003版减税政策、工资税减税与紧急失业救济政策的到期,自动削减开支政策启动,将使美国联邦财政紧缩6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如不悬崖勒马,突然的财政支撑缺位将让2013年(至少上半年)的美国经济重新掉下衰退的深渊。

      之所以财政悬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视,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大选和跛脚鸭时期的到来将让“妥协”变得不那么容易,出现“囚徒困境”双输均衡的可能性不能全然排除;二是即便财政悬崖得到缓冲,政策连续性也不可避免会受到政治周期波动的影响,明年首季美国经济颓势几乎不可避免;三是财政悬崖对美国消费的影响正通过消费者预期、可支配收入、消费信心、就业等方面逐步显现并不断增强,恐将对美国经济增长主引擎造成较大冲击;四是在财政悬崖临近之时,美国国债上限预计也将于年底触顶,有如2011年8月的“美债危机”可能会再度来袭,虽然美国还有其他融资手段能够将债务上限的压力往后推延,但市场恐慌的形成可能将先期而至。

      根据IMF的最新数据,今年世界经济预估增长3.5%,弱于2011年的3.9%;发达市场预估增长1.4%,弱于2011年的1.6%;新兴市场预估增长5.6%,弱于2011年的6.2%;欧元区预估衰退0.3%,弱于2011的增长1.5%;金砖四国俄、中、印、巴西预估增长4%、8%、6.1%和2.5%,分别弱于2011年的4.3%、9.2%、7.1%和2.7%。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预估增长2%,强于2011年的1.7%。美国经济的相对强势对于全球经济的信心维持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鉴于美国经济已成当前全球经济的唯一亮点和心理支撑,一旦美国财政悬崖终结美国经济的强势表现,全球经济的信心势必大挫。

      其实,从次贷危机到债务危机,不是两场危机,而是一场危机,其核心是信用崩溃。次贷危机的核心是微观信用的崩溃,表现为市场流动性的枯竭;紧随其后的一系列全球救市政策用宏观信用抵补了微观信用,最终促成了流动性的恢复;但宏观信用过度供给超出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和市场心理的承受,最终引发了宏观层次的信用危机,即债务危机。之所以债务危机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很大程度上因为美国在宏观信用的维系上更胜一筹,其全球经济领头羊的卓然地位又给其提供了意外支撑。但归根结底,宏观信用的缺失风险可以推迟,但无法彻底消除,被拖延的宏观信用风险最终以财政悬崖的形式集中显现。所以,纵观本轮危机演化,美国宏观信用危机这一站虽然未必是终点,但却是必经之站。

      那么,美国财政悬崖引发的宏观信用危机会否再掀危机风暴?在笔者看来,可能性不容忽视。今年四季度,一系列效应将使得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暴露显著加大:

      其一,新闻叠加效应凸显。不仅美国财政悬崖和债务上限触顶的新闻效应将在未来数月逐步加大,而且欧洲将于10月迎来今年债务到期的最高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日渐窘迫也恐将引发欧债危机大幅升温;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下行颓势可能将在四季度进一步延续,给期盼反弹的市场带来额外打击。

      其二,避风塘效应稀缺。次贷危机肆虐时,新兴市场一枝独秀、脱钩增长;欧债危机肆虐时,美国经济在周期性领跑;而美国财政悬崖再掀风暴之时,全球经济恐无亮点。

      其三,政策缓冲效应不足。在危机经历四年轮转,从美国转回美国之时,全球各经济体手中的政策牌已所剩无几。财政政策受制于宏观信用危机本身,货币政策受制于可用空间,在缺乏大力救助的预期下,全球难以在风暴面前形成有效的政策缓冲。

      其四,政治周期效应突出。今年全球有24个重要经济体经历领导人更迭,这24个经济体人口占全球53%,GDP总和超过全球一半。而未来数月,全球经济规模排名前两位的重要经济体也将邂逅政治周期。政治周期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将降低全球范围内危机治理的合拍性,加快危机风暴在全球蔓延和传染的速度。

      从微观到宏观的四年轮回,全球经济恐将风暴再至。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