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报告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汇金增持中行1880万股 呵护市场意味浓
  • 激励约束并施
    上市公司回购应成常态(上接封一)
  • 珈伟股份IPO项目责任主体
    被采取监管措施
  • 上市公司协会邀请律师座谈 律师建议制定独董行为指引
  • 保险巨头罕见集体加仓(上接封一)
  • 关于开展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2012年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的公告
  • 首只“双币股”启航 A股将迎20亿增量资金
  • 上交所打击“炒新”力度升级
  •  
    2012年10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要闻
    汇金增持中行1880万股 呵护市场意味浓
    激励约束并施
    上市公司回购应成常态(上接封一)
    珈伟股份IPO项目责任主体
    被采取监管措施
    上市公司协会邀请律师座谈 律师建议制定独董行为指引
    保险巨头罕见集体加仓(上接封一)
    关于开展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2012年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的公告
    首只“双币股”启航 A股将迎20亿增量资金
    上交所打击“炒新”力度升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激励约束并施
    上市公司回购应成常态(上接封一)
    2012-10-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激励约束并施

      上市公司回购应成常态

      (上接封一)“现在,跌破净资产的大部分是国有蓝筹,乃至央企。推动他们实施回购,要解决两个问题:动机与能力。”某国有上市公司董事长对记者分析,就动机而言,同样作为维护股价的措施,回购较增持更具优势,因为有“国资保值增值”的考核红线,国有股东增持后,股价下跌可能会带来新的压力,而上市公司回购,特别是以低于净资产价格回购,则无此忧。

      此外,相对增持,回购行为对股价影响更为显著。以宝钢为例,其宣布回购计划后股价涨幅已逾13%,目前动用资金近6亿元。与之相比,中国石油最新一次控股股东增持计划至今年5月24日为止,中石油集团累计增持2.69亿股A股及1.41亿股H股,耗资颇巨,但市场效果平平。宝钢方面在解释此番回购动机时也指出,此前大股东增持效果不明显,才决定回购。

      与此同时,在“能力”方面,该人士分析,部分钢铁、基建公司业绩亏损,现金流不足(宝钢因上半年出售资产获得大量资金而成为特例)。对此,专家呼吁,监管层可通过将回购与再融资挂钩,写入社会责任报告等举措,引导、提倡上市公司履行责任。

      塑造市场形象

      “昔日,宝钢股份以定增形式收购不锈钢业务资产,今年上半年又通过现金出售回笼了资金。目前,以回购方式缩小股本,保持合理的股本规模,合情合理。”宝钢股份董秘朱可炳在向记者解释回购初衷时表示。这正是一种通过主动维护股价,保护广大股东利益的理念。

      对此,国资管理部门权威人士对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尤其是大企业的上市公司,应具备“吞吐”能力,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情况,利用资本市场调节能力,在适当时期回购股份,既可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闲置和低效率投资,还可保持合理的股本规模。

      此外,“目前市场痼疾之一,是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募投项目进度及效益不及预期,而同时股价破发,投资者损失惨重。”某国有券商董事长对记者称。对此,可鼓励相关公司回购塑造市场形象。

      在业绩变脸、募投项目经济效益低下,但公司掌握了大量募集资金的情况下,可以鼓励、甚至要求上市公司使用募集资金实施回购。高价发行,低价回购,无论从稳定股价、提振信心、回报投资者以及展示社会责任角度,都能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

      尝试多方共赢

      同时,对大部分仍存在员工激励难题的国有上市公司而言,也可借回购股份“曲线”试水员工持股计划。

      8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该领域进行规范。虽然相关规则尚未最终确定,但可以预见,员工持股计划将有利于形成公司、员工、投资者多赢局面。有专家建议,可将上市公司回购与员工持股计划相结合,也就是部分所回购股份不再注销,而作为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来源。专家指出,这样操作时,应尽量避免降低员工现有薪酬水平,资金来源以新设年终浮动激励奖金、提供增量“期权式”虚拟现金或企业抵税资金为主。

      上述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回购案例稀少,主因即在于没有类似“员工持股计划”这类的有效激励机制。如果将二者结合,则回购行为不仅体现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还实现了公司内部员工激励,提升了其与投资者的共同利益,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