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赵明超 ○编辑 于勇
债券基金近日频频在大宗交易平台现身。节后3个交易日,就有13次大宗交易。而9月份以来,在深交所平台上共出现16次基金大宗交易,涉及资金超3.77亿元,而今年前八个月,大宗交易成交金额仅有3亿元左右。业内人士表示,大宗交易平台频现基金平价交易,表明机构对债基后市表现分歧加剧。
3天13次债基大宗交易
深交所网站的信息显示,10月8日至10日,基金在大宗交易平台共出现13次,共涉及资金近1.87亿元。其中信诚增强出现6次,交易份额共计9100万份;华富强债出现4次,交易份额共计4725万份;易基岁丰出现两次,交易份额为4120万份;银华信用一次交易份额为775万份。在此之前,9月份发生三次中银增利大宗交易,共涉及资金1.9亿元左右。
上证报资讯统计显示,和基金频现大宗交易平台的2011年相比,今年基金现身大宗交易平台次数并不多。2011年,债券基金共现身大宗交易平台241次,交易金额35.7亿元。而今年前八个月,仅有17次基金大宗交易,涉及资金仅3亿元左右。
但9月份以来,基金开始频频出现在大宗交易平台中,涉及金额也开始增多,一个月来的16次大宗交易中,涉及基金3.97亿份,涉及金额3.77亿元。
上述大宗交易中,其中九笔买方为中信证券北京张自忠路证券营业部,有四笔卖方为中信建投北京三里河路证券营业部。
机构对债基后市分歧加剧
数据显示,本月三个交易日发生的13次基金大宗交易,其交易价格和二级市场均价基本一致,为平价交易。而9月份发生的三次大宗交易,则全部为折价交易。
债基作为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小品类”,近来频频现身大宗交易平台,格外引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在大宗交易中,折价甩卖可以解释为急于变现资金的需要,而平价交易说明机构对债基后市看法分歧加剧,而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不仅可以很方便地促成交易,还可以节省部分交易费用。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卖方急需资金的话,一般会选择折价甩卖,而本月密集出现平价交易,只能说是买卖双方已经确定好了买入时间、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不仅方便省事,利于成交,还可以省下一笔交易费用。”此外,封闭债基流动性较差,通常情况下,二级市场交易量较小,无法满足交易双方的需求。
沪上一位基金分析师认为,自三季度以来,债券市场出现持续调整,债基表现有所回落,市场对债基后市出现分歧。尤其是上月底大盘创下新低,市场方向不够明朗,但从9月27日至今,股市出现反弹,累计增长逾5%,“此次债基密集现身大宗交易平台,说明机构对于债基后市分歧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