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梁伟
压轴的经济学奖的颁出,为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画上了句号。今年的诺奖六大奖项,带给人们的有惊喜,有诧异,也不乏争议。诺奖背后到底有多少故事?不妨看看以下的一些数字。
67岁/90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获奖当年的平均年龄和最高年龄。
要得诺奖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特别是经济学奖。以今年为例,罗斯的年龄为61岁,沙普利更是89岁高龄。美国经济学家里奥尼德·赫维茨2007年因机制设计理论获诺奖时,已是90岁高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审们似乎很忌讳“赶时髦”,很多获奖者的获奖成果很早就已面世,但直到多年甚至数十年后才得到诺奖的认可。这样的评选思路有利有弊,从好的方面说,获奖的多是德高望重的资深学者,但从消极的一面看,这并不利于鼓励中青年的经济学家。
50年——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名单必须保密的时间。
根据规定,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的名字外,其他曾进入诺奖候选名单的人的姓名都不对外公开,直到50年之后。如此一来,“专家”们大可放心地猜测某某获得了某年的诺奖提名,因为其真实性要到半个世纪后才可得到验证。
863——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或机构)的人次。
在这其中,有839次获奖的是个人;另有24次获奖的是机构,比如这次得奖的欧盟。
6——曾不止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或机构)。
有史以来共有4个人两获诺贝尔奖,分布在物理学、化学、和平奖领域。居里夫人曾分别在1903年和191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Linus Pauling是唯一一位单独获得两个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个人,分别在1954年和196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和平奖。
国际红十字会和联合国难民署分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三次和两次。
70/50——诺奖经济学奖自1968年颁布以来,共有70位获奖者。其中,有50位来自美国。
相比其他诺贝尔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大争议在于其过于强烈的地区色彩,换句话说,非美欧经济学家几乎没有可能获此殊荣。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不能自荐,要由具备提名权的个人推荐,而有资格提名的大都是欧美圈内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