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地产
  • A6:专 版
  • A7:研究报告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专 版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震荡市资金避险为上 分级债基A份额再现比例配售
  • 挂钩标的变幻莫测 结构性产品风险“被转嫁”
  • 抢占短期理财“高地” 新基金发行上演“帽子戏法”
  • 基金热衷打造偏债专户
  • 理财超市
  • 南山铝业转债:
    机构纠结 边承压边申购
  •  
    2012年10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震荡市资金避险为上 分级债基A份额再现比例配售
    挂钩标的变幻莫测 结构性产品风险“被转嫁”
    抢占短期理财“高地” 新基金发行上演“帽子戏法”
    基金热衷打造偏债专户
    理财超市
    南山铝业转债:
    机构纠结 边承压边申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挂钩标的变幻莫测 结构性产品风险“被转嫁”
    2012-10-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金苹苹 ○编辑 于勇

      

      进入低息时代,目前银行发行的部分具有保本设计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逐渐被一些投资者看好。但现实中,由于挂钩标的的波动较大,一些结构性产品最终并未能获得预期中的理想收益。为了避免纷争,部分银行也开始设计“对立性”产品出售,投资者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正在增加。

      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3季度共有1279款结构性产品到期,其中852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在这852款产品中,792款产品实现了最高预期收益率;6款产品到期收益率高于最高预期收益率;54款产品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包括30款仅实现最低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和24款到期收益率介于最高预期收益率和最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产品。

      “从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结构性产品的挂钩标的来看,挂钩黄金价格和汇率的产品是这类产品中的‘高危’产品。”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表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类产品所挂钩的标的变化较大,一旦银行看错市场走势或者没有踩准入场时机,结构性产品到期不能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的情况就可能发生。

      事实上,银行也在为这一问题所困扰。“今年下半年挂钩黄金等资产的结构性产品发行较少,也与银行自身看不准市场方向有关。所谓多做多错,所以还不如少发行一些。”某商业银行零售银行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结构性产品设计中的这一选择难题,已经有向投资者转移的倾向。据吴泞江观察,银行为规避类似市场判断失误而带来的声誉受损的风险,开始在产品设计中出现了新的变化:银行只负责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设计,但并不对挂钩标的的市场趋势做出自己的判断。具体操作为,银行同一时间发行两款结构完全一样的产品,唯一不同的是两款产品对挂钩标的的市场走势判断完全相反,由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对应的产品。

      “尽管预期收益较高,但结构性产品其实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前述银行业内人士指出,“投资者必须熟悉相关市场走势,并对挂钩标的有深刻理解才适合做这方面的投资。”这也就意味着,只有那些有投资经验且能承担一定风险的人,才可以借助结构性产品博取更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