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反思调控政策执行效果
⊙记者 朱宇琛 ○编辑 梁伟
在发布了利润同比下滑9成的三季报后,包钢稀土今日再度公告,宣布旗下生产稀土原料的子公司全面停产,为期一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几乎相同时间,包钢稀土也因为市场疲弱实施过一次停产保价,但并未起效。这次再度无奈停产,看来稀土市场的回暖短期内的确无望。更值得关注的是,业界关于稀土产业调控政策是否失当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再度停产前景悲观
包钢稀土在公告中表示,受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影响,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稀土市场较为低迷,稀土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成交清淡。为推动稀土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引导稀土产品价格稳定运行,公司决定,自2012年10月23日起,公司所属应用包头稀土矿的焙烧、冶炼分离企业及应用南方稀土矿的全南包钢晶环公司、信丰包钢新利公司停产一个月。同时,公司相应暂停向有关焙烧、冶炼分离企业的原料供应。
这一决定与去年同一时期的状况如出一辙。就在2011年10月19日,包钢稀土也曾发布公告,表示在稀土产品价格持续下滑、下游需求不旺、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公司自该日起所属冶炼分离企业停产一个月。
当时,稀土龙头的停产保价措施还曾激起市场期待,但随后被证明并没有实际效果,稀土价格一路下挫至今。目前市场环境与当时相比更加恶劣,价格迭创新低,成交也始终清淡。此次停产的效果,被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泼冷水,表示“依然不会有效果”。
记者从业内了解,虽然随着价格下跌,稀土行业看似经历了长时间的去库存化,但一年前市场鸡犬升天的场面刺激了全行业疯狂扩产、囤货,供需始终失衡,无法根治。据称,今年仅南方矿的产量就超过5万吨稀土氧化物,而实际的需求三分之一都不到。
“除非国家下令所有稀土矿无限期封闭停产。但是现在国际形势复杂,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只会让海外矿山做大。真是两难。”一位资深稀土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光环褪色业内反思
回顾之下可以发现,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光环笼罩的时间前后不过两年。一年多前的喧嚣和如今的落寞究竟是何原因?越来越多的业内讨论认为,产业调控政策的推出和实际执行是否失当值得深思。
业内质疑的其中一个焦点在于,目前对于稀土产业调控的总体思路是“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开发”,从矿产品到下游新材料应用,从生产到出口,几乎每个环节都被纳入了政策监管范围。但政策却似乎陷入“一抓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又乱”的尴尬局面。
部分观点认为,近两年来,政策对稀土行业的关注史无前例,首先激起的就是急速升温的市场预期。大量资源蜂拥而入,合法与不合法的产能在短期内都被迅速扩大。持续释放的产能成为笼罩在稀土市场头顶的阴云,这一点在实际上并不稀缺的轻稀土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与此同时,利益驱使下,各地方保护的动力更强。全行业整合的政策精神一经发布,各地区的稀土集团便纷纷涌现。为了“做大做强”以维持独立地位,各地各个种类的稀土产业规划、稀土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去集中化”反而成为主流。
此外,我国稀土出口政策的变化让国外厂商担忧中国供应无法稳定,他们又大力推动已经停产数十年的矿山复产。新供应链条的出现,让中国单边供应格局即将被改写,局面趋于被动。
“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稀土行业实际上已经充分市场化。要在短时期内实施类计划经济形式的全产业链控制,必然会导致逆市场规律行为的出现。”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原本的市场平衡被打破,要重建需要花费更多精力。“行业整合走到这一步到底该怎么发展,接下来这么多企业该怎么应对,已经很紧迫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