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公司·纵深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A165:信息披露
  • A166:信息披露
  • A167:信息披露
  • A168:信息披露
  • A169:信息披露
  • A170:信息披露
  • A171:信息披露
  • A172:信息披露
  • A173:信息披露
  • A174:信息披露
  • A175:信息披露
  • A176:信息披露
  • A177:信息披露
  • A178:信息披露
  • A179:信息披露
  • A180:信息披露
  • A181:信息披露
  • A182:信息披露
  • A183:信息披露
  • A184:信息披露
  • A185:信息披露
  • A186:信息披露
  • A187:信息披露
  • A188:信息披露
  • A189:信息披露
  • A190:信息披露
  • A191:信息披露
  • A192:信息披露
  • A193:信息披露
  • A194:信息披露
  • A195:信息披露
  • A196:信息披露
  • A197:信息披露
  • A198:信息披露
  • A199:信息披露
  • A20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港金管局一周四次入市干预
    热钱涌入赌三类人民币资产
  • 预计注资持续
    四季度热钱流入压力将加大
  •  
    2012年10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焦点
    港金管局一周四次入市干预
    热钱涌入赌三类人民币资产
    预计注资持续
    四季度热钱流入压力将加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预计注资持续
    四季度热钱流入压力将加大
    2012-10-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媛 ○编辑 孙忠

      ■记者观察

      ⊙记者 王媛 ○编辑 孙忠

      

      “尽管金管局连续出手,但似乎并未奏效。”上海某外资行交易员昨日告诉记者,面对香港特区金管局连续4次向市场注入资金稳定汇价,美元对港币当日仍贴近强方兑换保证7.75水平。市场人士称,目前港金管局向市场注入资金规模并不大,预计未来注资仍将持续,且规模有望加大。

      

      注资规模有望加大

      上周六以来,香港金管局已4次向市场注入资金以稳定港元汇价,令总注资金额上升至143.61亿港元。但注资后,市场反应甚微。昨日,美元对港币仍贴近7.75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

      记者昨日采访到的市场交易员普遍表示,港金管局连续4次的干预对港币汇率走势未明显奏效,主要原因是由于干预规模较小,预计未来注资仍将持续,且规模有望加大。

      东方汇理银行高级策略师张淑娴表示,短期内预计金管局还将有更多的干预措施出台。她同时指出,本次干预量远低于2008至2009年期间的注入资金规模,上次干预令市场失去了对美元资产的信心,但目前来看,市场对美元资产的需求依旧强劲。

      事实上,美元对港币在今年前2个月持续走低,但5月中旬一度走高至7.77,在9月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推出后,9月下旬,美元对港币持续走低,近期又屡次触及7.75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令香港金管局“连连出手”。

      恒生银行外汇交易主管卢敏强告诉记者,预计港金管局干预的效果短期内不会立刻显现,7.75的上限汇价水平或将持续1至2个月,但这对投资者已是一种警示,即资金已经开始流入。

      

      热钱流入压力加大

      连续入市干预的背后是热钱的暗潮涌动。卢敏强表示,随着美国QE3出炉后,欧美资金大量流入亚洲,虽然港币是被热钱第一个被推高的货币,但预计未来仍将看到其他亚洲货币,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也出现类似情况。

      伴随着中国内地经济四季度企稳回升,四季度我国资本流入压力将较此前明显加大。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四季度热钱流入的压力较此前将明显加大。他指出,前期资金流出压力较大,但往往资金流出压力最大时,预示着未来资金流入压力较大,因为已走到底部了。

      “去年和今年曾经出现的大量避险资金从发展中国家撤离已明显改变,许多资金现在开始涌入经济增长较高地区,中国及周边国家经济增速都不错,资本流入加大也会带来本币升值。”连平同时指出。

      事实上,近期人民币即期汇价屡创新高也反映了这一点。尽管中间价连续四个交易日小幅走低,但经过上周连续上涨后,已将今年以来的大部分跌幅收回,同时即期市场昨日收盘持平,继续保持6.2480的历史高位。

      面对热钱压力的加大,央行货币政策或也将出现变化。连平指出,未来随着外汇占款的每月增加,商业银行存款也将有明显增长。在此过程中,将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升值压力和升值预期,人民币资产相关的产品都会受影响。面对此,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将不会延续去年来至今的趋松进行调整或是“微调”,而是采取真正稳健的举措,必要时还要做一些适当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