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民企发债冷暖自知 评级暗藏门道择时考验智慧
  •  
    2012年10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民企发债冷暖自知 评级暗藏门道择时考验智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民企发债冷暖自知 评级暗藏门道择时考验智慧
    2012-10-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除了贷款难,在社会融资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发债过程中还遭遇评级瓶颈。

      部分已尝到发债“甜头”的民企,在希望能突破40%净资产的“天花板限制”、继续多发债的同时,却为自身遭遇的评级不公“鸣不平”。

      而另一些从未发过债正跃跃欲试的民企,则受困于评级较低和发债成本偏高,陷入无奈的等待中。

      虽然民企在整体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的比重还不到一成,但民企发债的市场环境相比以前还是有所进步。今年前8个月,民企债务融资工具总规模已与去年全年发行额相当,同比增长逾四成。同时,融资品种也在不断创新,除了短融、中票、企业债等传统融资模式外,今年5月,还诞生了第一单民企私募债。

      尽管如何走出评级怪圈仍在市场的广泛讨论中,但眼下对急需债务融资的民企来讲,如何修炼好“内功”,提升管理水平,在资本市场上保持良好债务融资记录,才是抓住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大发展这一历史机遇的应有之道。

      ⊙记者 王媛 ○编辑 枫林

      质疑

      先天不足 还是评级不公

      业内称,如何提高股权关系透明度,如何规范关联交易和实际控制人的问题,都是评级公司在对民营企业评级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为何同样的评级指标,我们只能评AA+,而国企却能评AAA?”对于企业在评级过程中遭遇的“不公平”待遇,福耀玻璃财务部总监陈向明对此“愤愤不平”。

      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在民企中属于评级相对较高的发行人,主体评级为AA+。但陈向明表示,福耀玻璃的各项指标均不错,各项指标已达到了AAA级,就是遇到了评级机构对“国字头”和“民字头”的“不平”待遇。

      目前福耀玻璃已发行了7期短融和1期中票,主体评级AA+。陈向明透露,在发债过程中与评级公司沟通,评级公司也表示,单纯技术指标来看,福耀玻璃某些指标要强于AAA企业,但就是由于民企的“身份”,只能拿到AA+。

      遭遇类似“不平等”待遇的,不只福耀玻璃一家。

      今年计划发行中票的浙江富通集团亦是如此。该集团常务副总裁王春仙告诉记者,公司一开始试发债时,评级机构给予AA-,展望为正面。但今年要发中票时,评级机构说公司各项指标和规模确实都能达到AA评级,但由于是民企,且发债记录不长,还需等1年。

      “结果我们只有等,最后终于熬到了。”对于这次中票的评级过程,她感慨万千。

      评级结果低一级,意味着发债成本的增加,但对于急于融资的民企来说,这仍是一颗不得不咽下的“苦果”。

      尽管遭遇“不公”,但福耀玻璃仍尝到了发债的“甜头”。陈向明也坦言,债务融资工具对企业优化负债结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福耀玻璃累计注册发行8期债务融资工具,包括7期短融和1期中票,总计48亿元,节约资金成本约1亿元。

      事实上,对另一端的投资者而言,从级别来看,AA则是民企发债的一个“槛”。

      沪上一位债券基金交易员表示,“AA级以下的民企债券我们不会拿。现在经济形势不好,而且发债人信息披露都不太牢靠,一般只好选择和政府关系比较近的券拿。”

      “评级不高的民营企业,再没有较高的票面利率,怎能吸引人?”他进一步指出,较高的票面利率,是对投资者合理的风险补偿。

      一位券商债券投资经理则一语道出背后原因,“出于风控考虑,投资者普遍存在国企偏好,因为一旦出事,国企往往有政府兜底,民企则几乎不可能。”

      是民企的“先天不足”,还是评级“不公”?对此,评级机构人士另有一番见解。

      上海新世纪评级公司公共融资部总经理曹明对记者表示,在目前中国债市的环境中,民企评级偏低,可被视作一定的风险补偿。

      “评级机构最后给出的评级结果,肯定是个体评级和股东支持的综合结果。”曹明对记者表示,同时,从公司治理来看,国企是经过了审计部门、国资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多重监管,本身就能消除信息披露方面的不确定性,而民企整体在公司治理方面则相对弱些。

      他进一步称,如何提高股权关系透明度,如何规范关联交易和实际控制人的问题,都是评级公司在对民营企业评级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无论如何,此事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一位接近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权威人士透露,此事民营企业已经反映了很多年,协会也拟对此事开展学术上的广泛探讨。

      对此,一些发行人建议,可从评级行业开展一些改革。丽珠医药集团财务部资金经理肖响亮表示,能否可以参照股市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在评级操作中将“国字头”和“民字头”企业加以区分,当然,这对目前的评级体系也是个极大挑战。

      门道

      谙熟市场 还要看好时机

      对发行人而言,资金面的松紧对发行成本至关重要,选择在何时发债,则更需谙熟市场环境变化,考验企业和承销商“择时”的智慧

      “目前,由于政策变动调整,本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事项的报批工作处于暂停状态。”9月15日,昆百大的一则公告引起了关注。作为远处西南的一家民营企业,昆百大第一次在短融市场发债“试水”,显然并不一帆风顺。

      对此,昆百大董秘文彬告诉记者,主承销商通知公司短融发行受阻,但并不代表短融计划停止,目前还正等待合适时机,积极争取发行短融。

      而另一方面,主管短融注册的交易商协会,对支持民企的发债态度则未有变化。

      一则数据便是明证。截至2012年8月底,民企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则高达1535.61亿元,已与去年全年发行额相当,同比增长逾四成。

      就在9月下旬,交易商协会在福州举办了南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债研讨会,协会副秘书长杨农在研讨会上明确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创新金融工具,进一步发挥债务资本市场为民营经济服务的积极作用,大力为民企提供多元化融资选择。

      而对于昆百大短融发行受挫的原因,一些市场人士猜测,或和9月季末资金面紧张和公司本身涉足房地产业务有关。

      一位银行的债券承销人士告诉记者,伴随着8月至9月的季末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一些评级较低的民营企业出于降低发债成本的考虑,不少发行人都选择了推迟发债,这在银行间市场并不鲜见。

      “此前,市场上有承销商承诺发行人‘可以17天拿到交易商协会的注册通知书’,但没想到那时资金面紧张,主承销商担心债发不出去,于是告诉发行人说协会政策有变化,令发行人陷入‘换主承销重新再来’和继续等待的尴尬境地。”上述银行债券承销人士表示。

      事实上,对发行人而言,资金面的松紧对发行成本至关重要,选择在何时发债,则更需谙熟市场环境变化,考验着企业和承销商“择时”的智慧。

      回顾今年7-9月,降准预期的屡次落空,令市场对季末资金面宽松的预期备受打击,资金价格在季末一路飙升。上述银行承销人士告诉记者,发债成功是指,“在资金紧张时能发出去债融到资,在资金宽松时能以低成本发债。”

      展望今年四季度,市场人士指出,随着财政存款回流至市场,或将迎来企业发债的较好时间窗口。

      “每年11月和12月是财政存款回流商业银行的时间窗口。”光大银行资金处处长盛宏清指出,从今年情况来看,季末资金紧张情况过后,预计今年11-12月,将约有1万亿财政存款会从央行流向市场,这时资金面会比较宽松,是企业发债的较好时机。

      他指出,财政存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根据财政存款的月度变化量计算,每年的1月、4月-5月、7月和10月,是财政存款较大幅度回流央行的时间,而11-12月,则是财政存款从央行流向银行间市场的时间。

      事实上,择时伺机发债的企业不在少数。江苏某化工企业一位财务总监告诉记者,尽管该公司刚在交易商协会获得了5亿元的注册额度,但由于公司目前评级仅是A+,与目前银行贷款利率相比,9月在银行间市场发债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他也计划等到四季度资金面宽松时再发行。

      关键

      练好内功 优化融资结构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尽早拥有在资本市场上的发债历史记录,将更加有利于民企未来便利地开展债务融资

      事实上,与贷款相比,民企选择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原因较多,除了优化融资结构外,还有一点就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较为便利。

      这种便利之处一方面在于,目前短融和中票等债务融资工具实行灵活的两年注册有效期,实施一次申请、分期发行的余额管理制。

      “也就是说,企业只需一次性申请注册总额度,在两年注册有效期内,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灵活确定融资期限,分期发行。”一位银行投行部承销人士指出,这种方式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延迟短券的发行时间,令“短券不短”。

      而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与贷款相比,债务融资工具的资金用途也更为广泛和灵活。上海一家防伪技术公司财务总监对记者坦言,受限于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约束,若有贷款资金变动时,都需要向银行报备,而发行短融则只需要及时做好信息披露即可,对企业相对方便许多。正因为此,更多的民营企业踊跃加入到发债大军中。

      尽管面临着评级不高的“短板”,但对想要开展债务融资的民企而言,如何克服先天劣势,争取利用债务融资工具,优化融资结构,显然比争论评级不公更为紧迫。

      其中,保持良好的债务融资记录至关重要。福耀玻璃财务部总监陈向明表示,福耀玻璃之所以能8次在债务市场融资成功,与其自身注重信誉,保持良好的发债记录有关。

      从2007年至今,福耀玻璃克服了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主体评级不仅未减,反而逐年递增。从2007年的BB+到2009年的AA,一直到目前维持近两年的AA+的较高水平。

      事实上,目前发债的民企仅是少数,对多数民企而言,债务融资工具仍是“新鲜事物”。但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民企意识到债务融资的好处,希望尽早进入债市。而练好“内功”,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尽早地拥有在资本市场上的发债历史记录,将更加有利于民企未来便利地开展债务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