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13:专版
  • 14:专版
  • 15:专版
  • 16:数据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美国本轮复苏是好是坏
  • 对大股东减持的约束制度仍有漏洞
  • 日本明智之士的声音
  • 漫画说明
  • 打破国际信用评级垄断格局的第一步
  • 以提升资源空间价值突破发展瓶颈
  • 删除差评成了不法分子生财工具
  •  
    2012年11月6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美国本轮复苏是好是坏
    对大股东减持的约束制度仍有漏洞
    日本明智之士的声音
    漫画说明
    打破国际信用评级垄断格局的第一步
    以提升资源空间价值突破发展瓶颈
    删除差评成了不法分子生财工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以提升资源空间价值突破发展瓶颈
    2012-11-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宋健坤

      中国面临着比较紧张的资源空间约束,表现为资源空间价值的提升受到实质性影响,非理性城镇化和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并推进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归结于重要的一点: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选择,应尽快在战略上及政策层面上予以明确。

      宋健坤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动能依然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在缓慢增长,而出口的贡献度下滑明显。因此当前亟须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贡献。但是中国面临着比较紧张的资源空间约束,这些约束表现为资源空间价值的提升受到实质性影响,非理性城镇化和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并推进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归结于重要的一点: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选择,应尽快在战略上及政策层面上予以明确。

      调整产业结构,我们在理论和政策上已有多年的探索。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借着振兴计划的出台,我国开始大规模落地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是必须承认,成效并不理想。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与方式的再思考上,有三个认识误区有待消除:产业结构调整不只是改变三大产业“比例关系”,不宜脱离现状强推“腾笼换鸟”,不应片面强调高科技而忽视“空间要素”。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普遍强调三大产业比重之间的调整,即大力发展服务业,减少经济增长对农业和工业等的依赖的观点是片面的。试图通过“强制比例”调整的举措,会打乱经济发展的节奏,甚至重新陷入“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与浪费”的怪圈。

      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组成部分,前者是产业结构在产业空间上的调整,后者是产业结构在产业形态上的调整,两者应同时并举,不可偏废。但目前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类似产业的淘汰存在盲从倾向,各地不顾各自现实情况,不同程度在强调“腾笼换鸟”,梦想一夜之间“土鸡变成金凤凰”。从历史来看,亚洲四小龙的没落与过早的实施产业升级有一定关系。从全球视角来看,东南亚国家、非洲新兴国家以及拉美国家等都在等待承接产业转移。以目前中国经济现状,若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将向东南亚“回流”, 这对中国下一步整体经济发展会产生被动。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集中表现在教育与科研领域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技术转化程度低;基础教育应试化,专业教育技能化,高等教育功利化,不能形成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制度化的全国“大学生实习基地”尚属空白,社会缺乏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关怀。而当下“空间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已经显现,其“空间指向性”所产生的巨大集聚作用,成为未来资源空间价值的集中体现。世界各国为了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抢占有利地位,正在以“空间要素”作为未来全球高端产业链配置手段,展开新一轮经济竞争。因此,“空间要素”是产业结构调整万不可忽视的。

      笔者认为,城镇化和工信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将成为中国资源空间价值提升的重要路径和动能选择。“两化”将成为驱动中国社会和经济总价值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核心动能是城镇化。按这样的发展模式,“城镇化”速度不宜过快,必须同步带动工业现代化的实现,严防房地产借机操作导致恶性通胀。“城镇化”重在消化农村现有矛盾,须同步带动农业现代化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发展,防止由土地问题引发“社会共振”。“城镇化”贵在农民就地就业,必须同步解决“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防止由土地变现的“短期暴富”而进入“中等陷阱”。

      资源空间价值的提升包括两条路径:传统路径和新型路径。传统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掘并使用区域内的原始资源来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量。新型路径则是通过区域乃至区域周边的空间结构的优化与整合,使资源空间结构实现优化,满足新的区域发展需求与空间结构匹配性上的诉求,进而实现资源要素在传统意义上的“再解放”,最终通过效益与效率的“双提高”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这就要求今后经济发展,在客观上要符合空间结构与资源特征,注重产出的效率与质量,在路径上从空间结构优化入手,带动从资源配置到产业升级的全链条的优化升级。

      在资源和空间要素的直接作用下所产生的推动国家或地区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动力及其贡献率,被称为“产业动能”,这种动力不再仅仅表现在受作用的主体外部,更多地表现在受作用的主体内部,成为主体受力后产生增量的内生性动能的组成。“产业动能”对国家经济的整体结构产生系统性升级作用,最终实现国家总价值的提升。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据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资源储备情况的分析预测,笔者的结论是,短期内,中国资源空间价值的提升处于短暂的波动期;从中期看,中国资源空间价值的提升趋势不会改变,尤其在城镇化和工信化的拉动下,区域产业动能变革进入实质推动阶段,中国资源空间价值提升将迎来一波快速的上涨;从长期看,中国资源空间价值增长不会停滞,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还有赖于在转型道路上的战略设计与控制性措施的实施。

      根据“资源安全预警分析系统”预测,中国的资源消耗将伴随东部地区“城镇化”目标的基本实现而出现——削峰。这就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提出三个前瞻性战略性问题:一是传统“资源消耗”将在中国经济未来近20年内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以此来实现推动中国经济以接近8%的高速增长;二是传统“资源消耗”削峰期来临之前,应将“资源安全预警”提升到战略高度,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平稳过渡;三是在传统“资源消耗”削峰期来临前,引导和打造未来创造价值的主导模式——“空间价值”或“第三价值”模式,对其模式所需“新资源”提前进行战略性储备。

      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实质是总需求的竞争。谁能成功制造出推动经济高速且可持续发展的总需求,谁就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主导者。中国实现“城镇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最具价值意义的标志。沿着这条提升资源空间价值的路径,中国有望在本世纪中叶前夕跨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作者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资源安全指数网首席战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