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海外
  • 6:专 版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调查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券商或迎裁员潮 中投证券逆势布局大投行
  • QFII 倒仓 周三大宗交易井喷
  • 量能是突破的关键
  • 光大证券等6家券商
    10月经营数据出炉
  • 传言基本金属或恢复收储 短期利好金属行业
  • 港交所前三季净利32亿港元
    人民币产品获突破性发展
  •  
    2012年11月8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证券·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证券·期货
    券商或迎裁员潮 中投证券逆势布局大投行
    QFII 倒仓 周三大宗交易井喷
    量能是突破的关键
    光大证券等6家券商
    10月经营数据出炉
    传言基本金属或恢复收储 短期利好金属行业
    港交所前三季净利32亿港元
    人民币产品获突破性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券商或迎裁员潮 中投证券逆势布局大投行
    2012-11-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刘伟 ○编辑 叶苗

      券商或迎裁员潮

      中投证券逆势布局大投行

      近来各大券商纷纷传出投行部门裁员计划,加上此前取消保代津贴的消息,无不表明IPO业务将要进入寒冬。此举或将引发更多券商效仿,以IPO为核心的投行业务模式转型已迫在眉睫。

      ⊙记者 刘伟 ○编辑 叶苗

      

      “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了,如果单靠IPO,一半左右的券商投行业务今年将面临亏损,中信、中金等大佬都在裁员,保代供给已经严重过剩了,到了该淘汰‘落后产能’的时候了。”一位证券行业资深高层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

      近来各大券商纷纷传出投行部门裁员计划,加上此前取消保代津贴的消息,无不表明IPO业务将要进入寒冬:审核放缓、市盈率持续下降,以保代为代表的投行人员创造的收益已大大不如从前,保代已经因成本过高、供给过剩而被率先开刀,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将引发更多券商效仿,以IPO为核心的投行业务模式转型已迫在眉睫。

      券商投行模式创新路在何方?各大券商纷纷试水,但谁能经得起整合与转型发展的考验,成为下一波行情的赢家?

      此前被曝保代出走的中投证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自从去年新的领导层到位,正“积极布局大投行业务,实现包括保代在内的人才队伍的优化升级”。

      

      IPO停审 保代供给严重过剩

      证监会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两市待审的主板、创业板IPO企业共772家,目前已有99家拟上市公司通过发审委审核,等待发行批文。但8月31日至今,没有一家已过会公司拿到发行批文,其中等待时间最长已超9个月。申报审核、发行批文的双重放缓,使当前投行IPO业务饱受压力。而772家的待审企业至少需要2-3年才能消化,这意味着当前开发的IPO项目,不得不面临三四年后才能上市的窘境。

      而证监会出台的“2+2”首发项目签字新政更有力地褪去了保代的光环,按照新政,每个保代最多可签4个项目,但根据证监会网站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现有已注册保代达2241人(不含准保),其中381位自注册以来没有负责过任何项目,约占全部保代人数的17%,保代供给已严重过剩。

      据统计,前三季度大部分券商仅承销1-2个项目,承销和保荐费收入低于6000万元,若以保代人数在40人左右的中型券商投行计算,每年的营运成本至少在9000万元以上,IPO业务已经陷入严重亏损。

      至此,各大券商投行部门均主动调整人员业务结构,以适应投行IPO业务放缓的未来趋势。

      

      逆势布局 中投证券布局大投行

      中投证券人士认为,突破当前大部分投行存在的“依赖小项目、依赖个别保代、依赖高薪刺激”的瓶颈,成为投行业务发展的共识。随着中投证券变更为中央汇金100%持股的全资子公司,“将中投证券打造成全功能业务一流投资银行”的战略意图也随之浮出水面。

      中投证券内部人士透露,“我们已制定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就是经过五年的发展,将公司打造成为以营业部为依托,国内外并购重组业务为特色,服务和交易相融合,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证券服务商”。而这一目标的提出,明确表示了中投证券投行业务将不仅依靠IPO,而是更为看好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新三板等新兴投行业务。同时,中投证券加大了债权融资业务,截至2012年11月底,债券承销收入比去年翻了一倍。

      根据ChinaVenture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并购交易规模已达1237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2%,而同期IPO融资规模为1002.3亿元,仅为并购交易的8%,而全民PE所导致的各种基金投出的至少几千个项目由于IPO受阻转为倾向并购退出,更是将大大助推并购市场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迎合股权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中投证券正整合公司内部资源,为企业提供包括IPO、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新三板业务等综合投行服务,使投行业务更具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性,从单一IPO模式向大投行模式转型。中投证券目前进行了投行组织架构调整,新成立了“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组建客户管理部,充实了项目承揽、客户关系管理等前台部门,也加强了质控、销售和综合管理等部门的力量,公司对投行业务的统筹管控能力得到提升。

      “以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为平台,可以实现公司领导与部门经理之间更充分的信息交流,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决策效率,促进公司投行业务转型。”中投证券内部人士表示。

      

      人才优化 不仅依赖高薪

      保代作为国内证券行业最高薪的职位风光无限,由于各大券商争先以高薪挖角,保代也成了流动性最高的职业。据统计,只有约140名保代没有跳过槽,保代的跳槽率高达94%,这在其他行业不可想象。

      针对此前媒体曝出的中投证券保代跳槽其他竞争对手、疑为带项目被挖、影响公司投行业务等传言,中投证券内部人士回应称,“作为汇金公司的全资券商,很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除了物质激励外,更重要的是给员工提供实现职业发展的平台,员工收入分配和实际贡献挂钩,不能单凭保代资格长期拿高薪”。

      中投证券已考虑建立“准合伙人”制的投行激励机制,以吸引留住公司骨干和核心人才。

      记者了解到,中投证券正在通过猎头公司等多渠道积极招聘有丰富投行经验和项目开发能力的投行人员,通过加快内部培养选拔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组建更多新的业务团队。

      中投证券目前正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投行部正在与公司的分公司、营业部、资产管理总部、研究总部等相关部门建立起紧密的业务协同合作关系,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目标”,中投证券内部人士最后表示,“我们有信心通过发挥公司整体的力量,做大做强投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