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东
在内外夹击的巨大压力下,我国证券公司又走到了十字路口。今年以来,从证券业界到监管部门都在热烈讨论证券业的创新发展,基本形成了共识:创新发展是当前证券业最紧迫任务。
二十余年来,我国证券公司大体经历了野蛮生长的草创时期、刮骨疗毒的综合治理时期和稳健经营的规范发展时期三个阶段。草创阶段的证券公司发展迅猛,野性十足,仿佛脱缰的野马一般生命力极强,闯出了不少乱子。2003年以来证券公司的风险开始集中暴露,全行业濒临破产边缘,社会信誉跌至冰点。从2004年开始的三年综合治理,处置了31家高风险公司,建立、完善了第三方存管、净资本监管、合规风控管理等基础性制度,奠定了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从风险处置结束到目前的五年,是证券公司规范发展时期,证券公司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大大提升,传统业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得到发展,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创业板等新业务平稳推出,证券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总体良好。截至去年底,行业内109家公司总资产1.65万亿元,净资产6240亿元,净资本4643亿元,分别是综合治理初的5.45倍、8.81倍和10.98倍。
但事物总是矛盾的,鉴于风险处置的经验教训,证券公司的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都大大加强了,“坏孩子”变成了“乖孩子”,但一下变得太乖了,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也就再也没有往昔的活力了。譬如给一匹烈马套上了缰绳,但这缰绳收得太紧,马儿再也跑不快、跑不欢了。在大刀阔斧的风险处置的惯性下,监管部门在风险防控上高度敏感,可能对于某些本属正常的市场行为管得过严过紧,对某些本属证券公司自主的事项管得过多过细,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证券公司经营自主权形成过多约束,这很不利于证券公司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从内部来看,证券公司仍然主要依赖传统通道业务,缺乏核心竞争力,严重同质化经营,业绩下滑,盈利欠佳。近三年,我国证券公司净利润之和分别为933亿元、776亿元、394亿元,今年1至8月净利润约23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4亿元,降幅为21%。净资产收益率,2011年已降至6.25%(净利润394亿元/净资产6303亿元),今年1至8月更是骤降至3.5%(净利润237亿元/净资产6765亿元)。2010、2011年,我国证券行业经纪业务净收入分别为1085亿元、689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6.7%、50.7%,今年1至8月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为41%,传统通道业务仍占据绝对支柱地位,始终没有摆脱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困境。目前绝大部分公司都过度依赖标准化的传统通道业务,缺少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增值服务。对实体经济当中出现的“两多两难”,证券公司从整体上来看尚不能提供有效的产品和服务。
从外部来看,证券公司与国内外同业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第一,与金融同业比,证券公司地位日趋边缘化。截至去年底,证券业总资产1.65万亿,远低于银行业的110万亿、保险业的6万亿和信托业的4万多亿; 去年证券公司净利润之和不及工商银行的20%,同期银行业整体利润已超过万亿。第二,与国际投行比,我国证券公司规模小、盈利少,创新能力不足。以高盛为例,其2009、2010财年盈利分别达到134亿美元、84亿美元,净资产达到707亿美元、774亿美元,均接近于我国证券业全行业利润之和;其总资产则分别达到8489亿美元、9113亿美元,则远超我国证券行业。虽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高盛的创新能力仍然突出,2009年其盈利达历史新高。第三,与优秀上市公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能力没有优势,无法体现出应有的专业水准。
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跌至综合治理以来的最差水平,原因不外乎内在外在两方面。看内因,证券公司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机制,在牌照审批带来的垄断利润下,大多数的券商缺少求新求变的动力,没有在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和机制;看外因,风险处置以来形成的一些监管法规,过于注重防控风险,压缩了券商的自主创新空间;同时,监管部门基于惯性的父爱主义立场,习惯于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管得过多过细,客观上也形成了券商的依赖心理。
毫无疑问,证券公司的创新一定会碰到困难挫折,甚至会在一定阶段要承受失败的痛苦。但是,千风险,万风险,不创新不发展是当前最大的风险。只有以切实的努力投入到创新发展大潮中,积极回应实体经济需要,证券公司才有可能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才能拥有更好的明天。而对监管部门来说,需要从理念到规则到行动上,真正做到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守住底线,放大空间,为证券公司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作者系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