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力量
不要过度“迷信”
机构力量
⊙本报记者 周宏
上周有条新闻颇有意思。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外表示,总体来看近两周基金投资交易保持平稳态势,没有发生相关报道中所提及的大规模减仓行为。
该负责人表示,从10月30日到11月7日,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持股比例均有所上升。行业内偏股型基金合计赎回量约30.13亿元,且主要以指数型基金为主,基金在沪深两市累计净卖出2.68亿元,考虑到基金因净赎回而被动卖出股票的因素,基金主动操作部分实际保持净买入状态。此外,过去两周前十大基金公司沪深两市合计净买入股票7.62亿元,仅有个别公司出现净卖出情况,但净卖出额占公司总持股市值较低。
上述表态,显然是针对行业内有关短期内市场大跌源自基金抛售的消息而发布的。从大概2006年开始,几乎每轮股指下跌,市场内都有基金抛售的传闻传出。而这次,有关方面终于以“权威数据”为基金行业洗脱了嫌疑。
近两年来,基金对于短期行情的影响度越来越小,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据统计,截至2012年11月初,上海证券市场内上市股票总市值为14.43万亿,总流通市值为12.05万亿。深圳证券市场内上市股票总市值为6.7万亿,总流通市值为4.4万亿。而基金3季度末持股才0.94万亿。以持股额计算,基金目前的持股市值占比不会在5%~8%。相比2007年最高峰30%的持股占比,基金的话语权是小得多了。
另一个角度是新增资金,股市里历来有“现金为王”的说法,哪类机构获得新增资金更多则实际话语权更大。从这个角度看,过去10个月里,主动型基金的存量规模一直处于净赎回状态,少数的新基金募集亦集中于指数基金。而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倒实实在在地出现了过千亿的净流入规模。考虑到这个情况已经持续了近两年,股票型基金的话语权持续萎缩并不难理解。
上述两个实例都可以证明,在过去几年中,基金对于市场行情“予取予夺”的状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在市场中,基金已经逐步降低为几股主要力量中的一支,不再能决定市场涨跌了,哪怕基金持续大额卖出,也有的是其他市场力量能将行情扭转。今年年初就是这个状况。
当然,市场观念可能一时还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投资心理学上认为,投资者均有“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体现之一就是倾向于相信市场内存在一个力量巨大的势力,比如政策、比如基金。这样个人投资业绩不佳时就可以此为借口。所谓“非吾不才、实吾不能”也。
但现实就是现实,对于基金买卖,投资者应宽心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