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扩张:
银行系基金公司的荣耀与尴尬
“狼”真的来了吗?
公募基金行业集体“过冬”的熊市背景下,银行系基金公司规模却逆市大幅增长,甚至超过2007年的巅峰时期。回首2005年首批银行系基金公司成立之初,那句“狼来了”的口号再次回响耳边。
但是,银行系公司逆市扩张,仍难掩其发展过程中的尴尬。权益类产品业绩甘居中游、创新方面也亦步亦趋,规模增长倚重拼渠道,熊市发力而牛市萎靡。其背后,折射出中庸的“银行系”文化与市场化风格的冲突。
“银行系”这匹狼,环绕着高贵出身的光环,但始终未能跻身公募基金行业的顶尖队伍之列,一些中小公司反而一直没有长大。不过庆幸的是,已经有银行系公司思索“变优势为胜势”:如何既能充分利用股东资源,同时又能加快市场化步伐,最终实现综合实力的再上台阶。
⊙本报记者 郭素
熊市规模逆袭
漫长熊市,基金规模整体收缩,但有意思的是,仍有部分基金公司规模逆市扩张,尤以银行系基金为主,其规模甚至超越2007年的巅峰时期。
根据天相数据,截至今年3季度末,8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中有7家相对于去年年末的资产净值规模得到提升(不包括ETF联接基金),其中,招商基金大幅增长236.9亿元,增量排名第三,增幅则高达63.4%;此外,工银瑞信、中银、建信的增量也较大,分别达到207.6亿元、164.3亿元、89.2亿元,增幅分别为30.5%、38.2%、18.7%;浦银安盛和民生加银虽然增量较小,但增幅分别达到116%和30.5%。
而如果将视线放长,将今年三季度的规模情况与基金业巅峰时期的2007年底相比较,数据则更为有趣:截至今年三季末,基金总规模为2.4万亿元,较2007年的高峰期减少8420亿元,缩水约27%;但是,一批基金公司规模却在熊市中实现了逆市增长,以增量计算,中银、工银瑞信、建信成为大赢家,这三家公司今年三季度末规模分别达595亿元、886亿元和565亿元,比2007年底分别增加340亿元、304亿元和249亿元,增幅分别达136%、52%和78%。
对于这一现象,业内人士表示不难理解,由于银行系公司背靠强大的银行股东背景,在渠道上自然会有优势,而弱市背景下渠道优势尤为重要。
“熊市拼的就是渠道。”一位基金人士向记者谈道,在今年以来新发基金的托管市场方面,工、建、中、农四大行占据托管市场约八成份额,渠道优势十分明显。而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江赛春也直言,“银行系的优势显而易见,股东的渠道支持比其他公司大得多,对其市场拓展与规模增长非常有利。”
而业内盛传的口头版本是,银行系弱市扩张靠“拼爹”,背靠大树好乘凉,其他公司发新基金时得躲着点银行系,正面交锋“伤不起”。
上海证券分析师代宏坤表示,规模逆市增长很正常,因为在熊市中银行系毕竟有明显的渠道优势。但另一方面,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无论是不是银行系,其最终比拼的是投研实力。代宏坤进一步指出,从美国情况来看,银行系背景的公司投研实力并未有明显优势;而在基金销售过程中,“洋爸爸”也未给予子公司太多的帮助,银行系公司市场化程度较重。
不过,银行系熊市逆袭之路,除了“拼渠道”之外,还有另一个特色,就是主打固定收益类产品。
分析数据发现,银行系公司在今年新增规模中,增量主要出在固定收益类产品方面,单只规模增长率达到30%以上的无一不是固定收益类产品。而最直接的例子是,工银瑞信7天理财基金8月发行,募集规模达到393亿元,创造了今年单只新基金的发行纪录。
海通证券基金分析师王广国表示,虽然我们往往最注重银行系公司的渠道优势,但事实上,银行系基金公司一般在固定收益产品方面也具有强大实力。熊市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固定收益产品业绩优势和渠道优势,是银行系基金基于本能的选择。
根据海通证券数据,在57家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可比公司中,近三年以来的公司固定收益类整体业绩排名方面,8家银行系公司中有6家公司在前1/2阵营,其中中银排名第二、招商排名第六、建信排名第十。
“固定收益类可以说是我们银行系的传统优势项目。”北京一家银行系公司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由于其股东是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较大的承销商及做市商,可以依托股东背景,提高银行间日常效率较高,争取更多资源,最终体现为相关产品的业绩优势。
“规模逆市扩张更多的可以从正面解读。”一位评论人士指出,“一方面固定收益类产品是其传统优势项目,二是有股东渠道资源;熊市下迎合市场偏好大力发展固定收益类产品,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为银行系公司的发展与崛起提供了机会。”
表1:银行系基金公司规模增长列表(不包括ETF联接基金)
来源:天相顾投
基金公司 | 2012年3季度 | 2011年底 | 增量(亿元) | 增幅 % |
招商 | 607.57 | 370.65 | 236.92 | 63.92 |
工银瑞信 | 886.23 | 678.64 | 207.59 | 30.58 |
中银 | 594.64 | 430.26 | 164.38 | 38.20 |
建信 | 565.12 | 475.92 | 89.20 | 18.74 |
浦银安盛 | 50.61 | 23.42 | 27.20 | 116.14 |
民生加银 | 67.43 | 51.66 | 15.78 | 30.53 |
农银汇理 | 150.82 | 145.35 | 5.47 | 3.76 |
交银施罗德 | 433.02 | 446.45 | -13.43 | -3.00 |
表2:银行系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类基金业绩排行榜(最近三年)
来源:海通证券基金研究中心
基金公司 | 最近三年净值增长率固定收益类(%) | 排名 |
中银 | 24.49 | 2 |
招商 | 18.63 | 6 |
建信 | 16.58 | 10 |
民生加银 | 16.01 | 13 |
工银瑞信 | 15.12 | 17 |
农银汇理 | 14.46 | 19 |
交银施罗德 | 11.21 | 36 |
浦银安盛 | 10.5 | 38 |
表3:银行系基金公司权益类基金业绩排行榜(最近三年)
来源:海通证券基金研究中心
基金公司 | 最近三年净值增长率权益类(%) | 排名 |
农银汇理 | 9.86 | 2 |
中银 | 5.6 | 6 |
建信 | -5.92 | 22 |
浦银安盛 | -9.3 | 29 |
工银瑞信 | -10.34 | 34 |
交银施罗德 | -11.74 | 40 |
招商 | -15.26 | 46 |
民生加银 | -17.94 | 51 |
中庸业绩文化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借助渠道优势熊市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在权益类产品业绩方面持续疲软,呈现“牛市萎靡、熊市发力”状态,银行系公司因此落得了“富二代”与“拼爹”的名声,成为其在发展道路上不折不扣的一大尴尬之处。
根据海通证券数据,在64家有数据可比的基金公司中,近三年以来8家银行系公司权益类产品整体业绩方面,有4家排名在后1/2行列,包括交银施罗德、招商基金、民生加银、工银瑞信,而无一家银行系进入前5名。可以看出,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优势相比,银行系公司在权益类产品方面仍有所欠缺。
对此,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江赛春指出,银行系公司的固定收益类基金产品做得都还不错,但权益类产品业绩持续疲软是其一大“短板”。权益类基金产品的投研偏弱,风格相对偏稳,也没有太强的业绩冲动。
“整体来看,银行系基金公司普遍继承了银行稳健的风格,风控更加严格,但稳健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保守。其投资业绩不冒进,也不垫底,中庸态度为主,造成了银行系基金没有特别突出的业绩表现。”一位分析师如是评述。
翻阅数据可以看出,截至11月2日,今年以来业绩排名前十的基金中,没有一只是银行系产品;而在排名前二十位的基金中,也仅有“中银收益混合”一只银行系产品入围。
上海证券分析报告称,截至今年2季度,银行系公司已成立的股票型基金中(成立满半年以上),大盘型风格的基金数量占80%,波动率等指标略好于同类股基平均,整体稳健风格为主。
“稳健、保守的投资风格很难说是优势还是劣势,但是保守的企业文化可能会影响基金公司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上海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代宏坤如是表示。
以考核机制为例,一家银行系公司的高管曾公开表示,对基金经理的基本要求是做到行业平均水平,当然做到前1/3更理想,但不鼓励为了争排名而放大风险的做法。
而以上海某国企风格浓厚的银行系基金公司为例,该公司在考核机制和激励体制上和一般市场化公司相比有一定差异。据知情人士介绍,该公司实行内部的“传帮带”机制,一般基金经理均是内部培养,在业绩考核方面虽有一定的排名要求,但是并没有实行一般市场化公司会采取的淘汰制。工资水平处于行业中游,相对稳定。
“呆着很舒服,所以很少有投研人员从该公司跳槽。”该人士向记者描述这家并不太愿意与外界打交道的公司,与市场化体制下的公司相比,其国企风格下管理刻板,办事流程冗长,效率低下,但工作压力也相对较小。
“股东的风格肯定会影响公司的风格。”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系基金公司普遍来说投资风格偏稳健,但更深层的影响因素还在于对公司文化方面,面对市场化的竞争环境,如果一味坚持所谓国企文化或中庸文化,很难求得长期发展。
被绑架的创新冲动
或许,相比于“不温不火”的业绩,创新上的不作为或许更能体现银行系基金公司“稳健”或者说“中庸”的文化。
近年来“创新”成为基金行业重大关键词,却发现在创新领域的“带头大哥”无一银行系公司:近期,“添富快线”成为首只获批的场内交易T+0货币基金,将领衔华夏、银华、华宝兴业等公司的创新货币基金进军巨大的保证金市场,引领这场革新的公司名单中没有银行系;在短期理财产品市场上,汇添富、华安打响了第一枪,银行系公司才后续跟进;当跨市场ETF成为划时代产品,嘉实与华泰柏瑞出尽风头,仍然没有见到银行系身影;如果再往前追溯到分级产品,一些中小公司不断促进产品换代升级,而银行系公司仍然无甚功劳。
“有意思的是,从产品线构成来看,不少大中型银行系公司都具有完备产品线,股基、债基、指数、货币、保本、QDII、分级都不缺,横向发展齐全,但是纵向来看,很少有其自主领头创新的产品。”一位分析人士指出,综合实力并不弱的银行系基金公司更多的是在别人新开辟的道路上亦步亦趋,扮演一个跟进者而非开拓者的角色。
“实力在其次,首要的恐怕还在于没有创新冲动。”江赛春指出,这其实与其股东背景和文化背景有深刻联系。银行系公司高管层一般来自于大银行,受银行风格熏陶与影响较大,而作为子公司方方面面都传承了股东稳健保守风格,不爱领头冒尖。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曾令华指出,这里面有一个“相比比较优势”的问题,银行系的相比比较优势在固定收益这方面,因此他会偏于这块领域,既然有一块稳定的蛋糕,在稳健体制背景下,银行系就没有太大冲动去开辟它不擅长的领域。
另一位基金人士则分析,深烙股东“风控”与“稳健”意识印记的银行系公司已经失去了创新的原动力,或者说,其创新意识与冲动被追求“稳健第一”的文化所“绑架”。
“对银行系公司来说,创新就是风险,”他用这一极端的比喻解释道,对于提倡“风控一百分”的银行系基金来说,创新可能带来各方面风险因素,而任何风险都是银行系所深恶痛绝的。因此,所以银行系绝对不愿意去做大的创新,也很难见到其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事实上,风控的绝对严格已经成为银行系公司普遍引以为豪的特色。”某基金人士指出,“银行系力争做到零风险,我们确实也看到银行系投资很少犯踩雷等错误,但随着市场发展和政策放开,创新因素愈加重要,如何平衡好二者关系可能是银行系需要理顺的一个重要课题。”
“化优势为胜势”谋变
银行系基金公司成立之初,有人担心其携渠道等优势可能会出现“一枝独大”的局面,甚至喊出了“狼来了”的口号。但有意思的是,尽管出生高贵,但银行系发展中问题重重,目前也没有一家银行系公司资产规模跻身“千亿元”俱乐部(剔除ETF联接基金),最大者工银瑞信达到886亿元,而最小者浦银安盛仅为50.61亿元。
“有个好爹是优势,而如何把优势用好则是自己的本事。”某分析人士指出,银行系基金在销售渠道上的“优势”并不等于最终会在行业中处于“胜势”,其对股东资源的严重依赖,及其对股东文化的笼统传承等都成为其发展的制约。
部分银行系公司也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面世之初的狼来了到现在汇入行业洪流,同整个行业一样,银行系公司同样出现了两极分化态势。只有以业绩为本,坚持市场化导向,把股东优势转换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工银瑞信基金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那么,如何变优势为胜势?路径或有多种。
打造更加优良的投资业绩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建议。“银行系公司的发展已历经7年,其业绩短板问题不容回避。公募基金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化行业,只有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回报,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北京某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而银行系背靠股东优势,可以进一步发挥其在固定收益类产品方面的优势,并在权益类产品方面加强改进。”
其次,重点关注“服务升级”。上海证券代宏坤指出,在向财富管理机构的转型中,“服务升级”或是未来银行系可探索的重要方向。“由于其有银行股东渠道背景,在基金销售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协调沟通,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后续服务支持。”他如是表示。
而随着新政的不断放开,银行系在专户及子公司方面的资源优势也被视作银行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银行系基金未来的一大潜力增长点在于专户发力,可以充分利用银行股东资源,发展类信托项目,资源充分整合,优势充分发挥。”海通证券王广国如是表示。
显然,部分银行系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工银瑞信相关人士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开展子公司申报准备和设立筹备工作,这一块正成为公司关键的战略重点。另一家银行系公司表示,在未来专户业务方面,可以充分依托银行股东背景,把握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机遇,达到既满足银行又满足客户对于稳健投资的双重需求。
“体制,关键还是体制。”对于银行系的求变与发展,江赛春指出,如果进一步理顺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关系、“爹”和“儿子”的关系,既能充分利用股东资源,同时又能加快市场化步伐,银行系公司未来发展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