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要闻
  • 5:海外
  • 6:金融货币
  • 7:证券·期货
  • 8:证券·期货
  • 9:财富管理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收入分配改革是推动新一轮改革“触发机”
  • 新时期要推进积极的经济国际化战略
  •  
    2012年11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收入分配改革是推动新一轮改革“触发机”
    新时期要推进积极的经济国际化战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时期要推进积极的经济国际化战略
    2012-11-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国际化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付出较大资源和环境代价的同时并未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新时期我国需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一是要加快推进规则国际化。二是加快资本国际化。三是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四是加快推进产业国际化。五是稳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刘旭

      

      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成效与问题

      1.我国经济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过去30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采取了渐进式经济国际化战略,其核心是与国际通行规则逐渐接轨,逐步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推行经济国际化战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外经济发展迅速,规模明显扩大。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到2011年的第2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引进外资规模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对外投资的大国。

      二是对外经济体制与国际通行规则逐渐接轨,贸易投资自由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国关税总水平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0%左右降至目前的9.8%,开放了100个服务贸易部门。

      入世后,我国经历了自身历史上最大的(也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清理法律法规工作,涉及2300多个中央一级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19万件地方性法规规章。通过大规模的清理,我国对涉外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使对外经济体系与世贸组织的规则基本相一致。

      2.入世谈判在中国经济国际化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国际化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产物,是我国主动做出的选择。但不可否认,复关和入世谈判在我国经济国际化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世贸规则是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主要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但世贸总的原则和规则,如贸易自由化原则、透明度原则、非歧视性原则等等,体现了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的真谛:契约精神和程序公平,有其先进性。入世不仅使我国获得了稳定、透明、可预见的非歧视性多边贸易的保障,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入世,我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道路。

      以贸易自由化原则为例。入世前我国企业从事外贸活动都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的,只有少数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拥有外贸经营权。我国承诺在入世后的三年内彻底放开外贸经营权,并为此专门修订《对外贸易法》,从2004年7月开始对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外贸经营权的放开使得民营企业多年累积的出口能量得到释放,民营企业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连年上升,从2000年的5.3%大幅上升到2010年的30.5%。

      3.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策调整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和“奖入限出”的资本流动政策,大力推动招商引资和出口。这在我国资本和外汇短缺的时期是完全正确的。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外汇储备规模日益庞大,政策重点应及时转向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原有的政策体系仍有待改变。

      比较被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为调整本国产业结构,重点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也将部分高技术行业的加工组装环节向外转移中国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虽然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但并没有产生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这导致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始终处于较低位置,在付出较大资源和环境代价的同时却未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

      与国际规则接轨主要集中在对外经济环节。在贸易和投资逐步实现自由化的同时,国内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的后果是,经济增长仍然高度依赖于外部市场,庞大的内部市场并不统一,政策环境多变,商业和法制规范仍不健全。此外,依赖外资流入的增长模式显示了国内投融资机制的不成熟,依赖优惠政策显示了国内发展动力的不足等等。

      

      经济国际化战略调整的必要性及主要思路

      1.经济国际化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经济国际化战略的调整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发生重要变化的需要。我国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制造优势正在弱化,资源、环境等问题制约强化,面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挤出”和发达国家的“高端封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供给比较充裕,高素质人才队伍迅速扩大,国内市场快速增长,产业配套基础日益完善,涌现出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如何用好新的优势,摆脱对低成本优势的依赖,是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前提。

      经济国际化战略的调整是推动国内体制改革,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与国际规则接轨,我国在外贸、外资等对外经济领域先后进行了大量的制度性改革,这种改革又有效地推动了国内经济各领域相关制度的改革。在当前国内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国际化战略的调整就是要借鉴国际经验对国内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与国际通行规则进一步接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国际化战略的调整是致力于用好国际条件,进而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需要。应该看到,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作为全球化的后来者,我们不得不首先接受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是合理的、不需要改变的,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必然获得赶超发达国家的机会和制度环境。因此,应从全球视野出发规划自身发展,推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新时期经济国际化战略调整的主要思路。

      新时期中国需要继续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一般认为,经济国际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国界,按照国际惯例和规范,将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过程。经济国际化的目标是使商品和要素资源在全球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从而获得最大利益。新时期中国既面临着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全新环境,又不断被赋予国际重大事务的大国责任,需要继续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

      新时期经济国际化战略需要新的内涵。对中国而言,经济国际化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其内涵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以规则接轨和规则运用为中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规则、资本、人才、产业、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建立起更加开放、自由竞争、运行有序和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经济体制,实现生产要素的国内外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创造和维护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开拓中国的国际发展空间,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新时期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需要更加积极主动。早在1985年开始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谈判以后,我国就在全社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普及了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在全国人民中树立了开放意识和规则意识。在新时期,在缺乏新的倒逼机制的情况下,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继续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并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系统性清理和完善。

      

      新时期经济国际化战略的重点领域

      1.加快推进规则国际化进程。

      与国际上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规则和做法相接轨。以WTO政府采购协议(以下简称GPA)为例。GPA是WTO框架下各参与方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以实现政府采购国际化和自由化的法律文件。GPA规则是经过多国实践形成的国际惯例,在法律设计的完备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比我国目前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更为完善和成熟。加入GPA对中国有利也有弊。在中国与欧美国家谈判分歧较大的情况下,可考虑国内政府采购制度先与GPA规则接轨,条件成熟时再考虑加入。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国际新规则的制订,争取未来的国际新秩序发生对我们有利的改变。目的是从被动接受规则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这些问题构成了中国发展相对不利的外部体制环境,通过参与更多经济规则的制定,逐步地改善这一环境。

      2.加快资本国际化进程。

      由资本输入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未来一段时期,在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减弱、技术优势还不太可能完全形成的情况下,用好资本优势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现实可行的方式和途径。资本输出主要包括对外金融资产的几种投资形式,如股权投资或直接投资、外汇储备资产、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应逐步建立金融机构、生产体系、综合物流、分销网络、研发和设计中心等环节的区域化和全球化布局。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按照市场导向和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支持有实力、有信誉、有竞争力的各类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向境外转移成熟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强境外投资和经营能力体系建设,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

      3.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

      建立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和发展平台。目前,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应强化开放融合的理念,加强人才开发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大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力度,构建全球性的人才网络,并从完善制度、解决资格认证、提高待遇、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目前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度很低,同时对境外的培训机构管理非常严格,部分专业资格的培训不允许境外的培训机构参与。因此,应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境外高校、科研和培训机构合作。以教育培训的国际化推动人才国际化。

      4.加快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

      提高产业研发、制造、营销等各环节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一是积极支持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核心能力型跨国并购,通过更大范围聚集全球优势生产要素,重塑企业核心能力,培育我国自身全球性跨国公司。二是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支持企业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拓展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空间。

      重点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我国服务业的开放程度远落后于制造业,在相当程度上延缓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未来应通过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着力增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产品和管理。二是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三是要着力吸引服务业专业人才,在工作签证、出入境、家属就学就医等方面,改善管理与服务。四是积极探索,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五是加强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

      5.稳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国庞大的贸易规模决定了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程度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最为现实的途径。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有利于抵补企业跨境交易的货币和金融风险,有利于降低国民跨境交易成本和风险,有利于提供跨境货币和金融交换便利和自由化。因此,应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结算的金额、地域和业务范围。

      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我国作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应积极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一方面,应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推动人民币成为可以直接用于对外支付的交易媒介。另一方面,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要求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的监管,敦促发达国家加强自身风险控制。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