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T9:汽车周刊
  • T10:汽车周刊
  • T11:汽车周刊
  • T12:汽车周刊
  • 券商资管“松绑”
    银证新型合作异军突起
  • 申万进取净值重返0.1元阀值
    有望回归高杠杆
  • 瞄向散户市场 基金在港积极推介RQFII
  • 股市积弱赚钱乏术 专注股基公司“易帜”发债基
  • 第三方理财“恋上”券商资管
  • ■理财超市
  •  
    2012年11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券商资管“松绑”
    银证新型合作异军突起
    申万进取净值重返0.1元阀值
    有望回归高杠杆
    瞄向散户市场 基金在港积极推介RQFII
    股市积弱赚钱乏术 专注股基公司“易帜”发债基
    第三方理财“恋上”券商资管
    ■理财超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市积弱赚钱乏术 专注股基公司“易帜”发债基
    2012-11-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丁宁 ○编辑 于勇

      ⊙记者 丁宁 ○编辑 于勇

      

      在基金公司产品结构选择方面,有公司希望做大而全的“基金超市”,也有公司选择走专业化道路,专注于某一特定类型基金产品。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期乏善可陈的股市行情之后,部分原先专注做股基的基金公司也开始调整策略,尝试固定收益产品的布局,并希望通过丰富产品线来拓宽生存空间。

      发行产品不再“挑食”

      前日,新华纯债基金开始发行,这是新华基金旗下首只固定收益类产品。此前,新华基金专注于权益类基金的运作,并提出 “做优秀权益类资产管理人”的定位。

      新华基金总经理孙枝来此前曾表示,选择专注股基的战略,是基于新华目前的比较优势的考虑。资料显示,尽管属于中小基金公司,但新华基金在权益类投研方面的团队资源相对雄厚,旗下聚集了王卫东、曹名长、崔建波等多名业绩相对优秀的基金经理;海通证券统计显示,从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0日,在可比的59家基金公司中,新华基金以75.67%的净值增长率位居行业第一。

      不过,即便是此前专注股基投资的公司,在股市行情持续疲软的实况下也选择了“调整”。

      据悉,出于审慎负责的原则,此次发行的新华纯债采用发起式设计,承诺与投资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之外,该基金不直接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权证等权益类资产,也不参与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和新股增发,不受股市波动影响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相对于具有20%以下权益类资产仓位的增强型债基而言,业绩或将更加稳定,更适宜低风险承受能力人群投资。

      无独有偶。此前,北京另一家曾以权益类投资闻名市场的基金公司也发行了旗下首只债券型基金产品。该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说到底基金公司只有为投资者赚到钱才能生存,顺应市场风向的变化,对公司产品投资布局做出适时调整,也是对投资者负责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

      孙枝来此前表示,专注权益类并不意味着将固定收益类市场的大门完全封死。他表示在完全确立权益类资产管理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新华也会考虑组建一个固定收益类的“后备”,用以在股市持续不景气的时候为投资者提供另一种投资途径。

      债基成年末发行“急先锋”

      事实上,主打权益类产品基金公司的“改弦易辙”,仅仅是年内新基金发行市场固定收益品种大行其道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在股市积弱的背景下,低风险基金品种成为发行市场的绝对主角。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年内新发行基金产品超过240只,其中首募规模排名前十的基金,除去2只沪深300ETF基金,基本都属固定收益产品,工银瑞信7天理财A以296.11亿份的首募规模成为年内最大的1只固定收益新基金,在所有新基金中规模仅次于华泰柏瑞沪深300ETF。

      而从近期看,新基金的年末发行冲刺已如火如荼,本周参与发行的新基金产品升至33只。其中,债券型基金18只,货币型基金2只,保本及养老混合型3只,低风险产品占据发行总量的约70%。此外,偏股型基金7只,QDII基金3只。

      “传统上,12月银行存贷比考核大限来临,揽储成为渠道的首要任务,新基金销售将‘服从大局’让位于银行吸筹,因此11月至12月中上旬是基金公司年末比拼发行的最后一仗。”某基金分析人士表示:“而从目前情况看,固定收益品种相对具有市场号召力,成为基金公司年底‘血拼’的‘常规武器’。”

      某国有商业银行渠道经理也告诉记者:“现在基本没有人‘敢’咨询投资股基,没有赚钱效应,投资热情就起不来;相对而言,固定收益基金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较受欢迎。”

      同时他也提醒投资者,债基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不确定性因素减小有助提升风险偏好,如果包括降准降息的刺激政策出现,市场有可能面临风向转换,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