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T9:汽车周刊
  • T10:汽车周刊
  • T11:汽车周刊
  • T12:汽车周刊
  • 基金公司扎堆前海“落子”
    借力政策支持谋转型
  • 备战年终资金大考 “跨年度”银行理财硝烟四起
  • 年末流动性趋紧 货基盼收益“翘尾”
  • 人民币强势依旧
    外汇理财因人而异
  •  
    2012年11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财富管理
    基金公司扎堆前海“落子”
    借力政策支持谋转型
    备战年终资金大考 “跨年度”银行理财硝烟四起
    年末流动性趋紧 货基盼收益“翘尾”
    人民币强势依旧
    外汇理财因人而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备战年终资金大考 “跨年度”银行理财硝烟四起
    2012-11-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备战年终资金大考

      “跨年度”银行理财硝烟四起

      尽管距离元旦、春节尚有一段时间,但年终惯例的银行理财大战已硝烟四起。

      进入11月以来,记者从多家商业银行理财部门了解到,其均在近期加大了1至3个月期限理财产品营销力度。例如某城商行本周发行的一款91天期的理财产品,设计到期日为明年2月中下旬,正好涵盖元旦、春节两个假期。

      记者注意到,与往年常常临近考核点才发行相应理财产品不同的是,今年银行理财大战似乎已大大提前。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A

      跨年度产品收益率优势渐显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2013年元旦、春节的“年终大考”,吸储压力大增的商业银行近期纷纷推出精准定位的“跨年度”理财产品,而在预期收益率上,不少新近发售的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重回5%以上。

      据普益财富跟踪的数据显示,本月在售的跨双节、到期日在年后2个月内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的平均为4.62%,保本类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的平均值为3.55%;同时在售的跨元旦、不跨春节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4.43%,保本类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的平均值为3.48%。

      业内人士对此指出,今年央行两次降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度下行,甚至一度跌落至4%以下,但近期央行以逆回购替代降准和降息来释放银行流动性,银行间资金面也再度紧张起来。据介绍,目前理财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4.5%以上,一些期限稍长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更是超过了5%。

      “尽管从短期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或小幅震荡,但考虑到年末临近及跨年资金的需求,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望震荡向上,尤其是跨年度期限1个月至3个月的产品收益率优势将逐渐凸显。”一位银行理财师对记者表示。

      B

      理财客户遭银行外机构分流

      在商业银行纷纷推出高收益“跨年度”理财产品招揽客户的同时,市场上也有不少手握闲钱的客户也准备在年底“择机出手”。

      最近一段时间,计划明年在北京买房的李彤(化名)正纠结于买什么理财产品,在比较了几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后,他决定购买一家上市银行推出的3个月保本银行间理财产品,收益率在3.9%。

      对此,李彤向记者解释称,尽管也看到了不少收益率在4.5%,甚至5%以上的几款理财产品,但考虑到本金的安全,他最终对含有“非保本”字样的理财产品一律排除在外。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创新政策的指引下,“短期理财产品”已不再是银行的独有的专利,银行既有理财市场正在被券商、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所“蚕食”。

      不久前,记者在山西太原、吕梁等地采访时发现,近期前来券商开户的人并不少,但他们开户很多并非为了炒股,而是借助券商平台购买基金、信托以及券商集合理财等理财产品。

      “往年是银行抢走了券商的客户,而随着新型财富管理机构的集体发力,而在今年券商的客户很多都来自银行理财客户。” 国泰君安太原营业部肖波浩对此深有感触,而今年银行短期理财的发行限制,也恰给券商短期理财留下“空挡”。

      随着券商、基金、信托等银行外金融机构对理财客户的“分流”,银行理财部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怎样打好这场“跨年度”资金争夺战,也成为各家银行心照不宣的商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