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以厚生为本
——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三十六
李国旺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国学对知识的创造价值极度夸张说法。其实,并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获得财富,只有能够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并为客户增益效用的知识才能成为财富源泉。只有实用而能够为客户提升增值的经营管理或服务知识,才能实现创造价值与实现价值。明末清初大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的顾炎武,毕生提倡“实用、富民”为特色的学问,即围绕富民的知识才能创造“黄金屋”。因而,谈“实用、富民”的财富哲学,顾炎武老先生很有发言权。
在顾炎武的财富哲学中,财富不仅是物质形态的,还包括文化知识,所谓博学与守礼结合。知识包含文化的整体内容,学习文化知识,除了读书,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的经验甚至是更重要的增长学问的来源,因此,要学习一切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知识。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博学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正确的价值观下学以致用,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才不会剑走偏锋,才能防止丢失诚信而将知识当成利己害人的工具。所以,只有“博学于文”与“约之以礼”两者齐头并进,才达到仁者之道,即学问不仅是为自己发财致富,更是为社会大众服务。顾氏认为,守礼即“行己有耻”,即要用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才不会在诸如食品饮料中添加进有害物质,或迁移进有害物质而不作为。儒家认为,懂羞恶廉耻而注重实学的人,才真正符合“做人之道”,会以恕道约束自己而利益他人。 因此,文化先进或先进文化,是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有机统一,靠着正确的价值观,就不会有物欲横流下人人为食品安全而自危的怪状。
顾氏主张,做学问要避免空谈,读书要走出书斋、到社会中去考察。他所提倡的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类似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他强调广闻博见、考察审问,因为经验得来的知识有时是灵活的新“闻”,是与当下时空对称的,对解决当下的问题可能很管用。比如企业经营,是为了服务社会,造福民生,匡世济民。注重调查研究,才能实事求是,有了亲力亲为的调研,才能有效防范盲目经营的风险。尤其年轻企业家要经历风雨,见大世面。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在调研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根据市场与客户需要努力创新,力求生产经营活动与经济周期匹配、经营或具体产品和服务与客户需要或效用匹配。同样,在网络技术与运用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市场上,如果投资者没有直接或间接去现场调研,就无法完整、正确理解一个企业,无法直接地了解这家企业的资源、管理、技术、产品、市场,对企业的估值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顾氏认为,“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创造财富是为了“利民富民”。他因此期望在和谐社会中,百姓能“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他还提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藏富于民的思想,在儒家源远流长,《尚书》中便有“裕民”、“惠民”的观点,《周易·益》中有“损上益下,民说无疆”的讲法。在富民思想的指导下,儒家把财富合理分配与百姓的幸福感受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即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孟子的富民政策,则是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他认为这些富民措施能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大治。而天下大治,则减轻了不确定的投资风险,生产经营活动就能正常化。因此,有利于百姓富裕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或劳动者保护,不仅能如提高工薪般让百姓真正体验“幸福感”,还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直接改善居民的家庭资产负责表,提高百姓的富裕程度,进而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由此摆脱持续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依赖出口的局面。
在顾氏财富哲学中,百姓富了,还得受教育。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孔子从人的全面发展及层次需要出发,早就提出“足食”、“富之”、“富而后教”的论点,百姓致富后,或发财致富过程中,教化或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孔子认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中心,是百姓富裕并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国家如果人口多,先要想办法让百姓致富,百姓致富后,国家必须抓教育,让百姓得到全面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软实力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能更好地拓展出国家的硬实力。因此,在儒家看来,引进必要的社会力量办教育,是满足富裕起来的百姓接受教育的必要补充,但若是将教育产业化商业化,那无异于将公益产品商品化,其结果是对教育公平或公平教育的破坏。
(作者系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