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黄世瑾 ○编辑 孙放
多事之秋,鞍钢股份格外的忙。
上周六,公司发布公告,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将从2013年1月1日起对公司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进行调整,房屋和建筑物从30年上调至40年,传导和机械设备从15年上调至19年,动力设备从10年上调至12年。公司预计2013年所有者权益和净利润分别增加人民币9亿元,折旧计提相应减少12亿元。
继公告延长资产折旧年限之后,鞍钢股份本周三又公布了一份资产置换计划。公司以持有的鞍钢冷轧钢板(莆田)有限公司80%股权置换鞍钢国际经济贸易公司(鞍钢国贸)内贸业务整体资产。同时,预计向鞍钢集团出售天津鞍钢天铁冷轧薄板有限公司45%的股权。此次置入资产今年均实现盈利,置出资产今年均为亏损,两者之间的差价1.48亿元将由集团向上市公司补足。交易完成后,集团公司及国贸公司分别将其持有的天津公司45%、莆田公司80%股权由公司进行托管。
鞍钢股份的两个动作都令自身的亏损幅度减小,又在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令笔者颇有目不暇接之感。其中的逻辑显而易见:从去年10月开始,公司房屋和建筑物,以及主要的机器设备资产折旧年限经两次延长,超出大多数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几乎已至极限。因而公司无法再度利用这项手法减少计提来增加利润。于是,向大股东卖出亏损资产,同时接过盈利资产,如此倒手便可包装公司业绩。尽管这样,根据多位市场人士的预判,鞍钢股份前三季度超过30亿元的巨额亏损很难通过频繁的资产腾挪转为盈利。结合公司延长资产折旧年限是从2013年开始调整,可以看出鞍钢股份已经在为明年的业绩做准备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去年亏损,今年全年实现盈利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如果明年再度陷入亏损,鞍钢股份这只入选沪深300样本、深证100成分的大盘蓝筹股就会出现暂停上市的尴尬局面。
上市公司是否应该频繁通过非经营性手段调节业绩本不言自明,市场完全应该对如此“财技”高超的公司用脚投票。不仅如此,还应该注意到在11月6日辽宁监管局公布的公司待履行承诺的情况中,鞍钢国贸本应在2007年底前就该被整合进上市公司,从而从源头消除销售上的关联交易。公司解释迟迟未整合的原因是,受到鞍钢集团与攀钢集团联合重组以及整个钢铁行业不景气影响,未能及时履行承诺。难道在短短半个月之内,钢铁行业不景气的情况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扭转吗?此次,选择这样的时点,不仅让整合有点“动机不纯”的味道,还暴露出一个现实:鞍钢股份及大股东此前已有能力完成鞍钢国贸,至少是国内业务与上市公司的整合,然而迁延不为又是为何?一个可能的答案是,鞍钢国贸或其国内业务资产可能早早就被当做调节利润的杀手锏,引而不发,只待有需要便可整合进上市公司。频炫“财技”,实质反映了鞍钢股份的公司治理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