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被情绪主导的销售
  • 业绩规模一个都不能少 基金年末冲刺硝烟再起
  •  
    2012年11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A10版:基金·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A10版:基金·特别报道
    被情绪主导的销售
    业绩规模一个都不能少 基金年末冲刺硝烟再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被情绪主导的销售
    2012-11-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丁宁

      

      观察近期新基金发行市场的情况不难发现,市场热点的演绎依旧遵循“情绪”主导的逻辑。

      “好几年没有举行这么大规模的记者见面会了,”沪上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在一次为在发新产品做宣传的媒体会上如此感慨:“上一次见到那么多朋友,还是在2008年的时候,目前市场的情绪差不多与那时无异。”上述副总经理坦言,该公司目前在发的1只权益类基金发行情况并不理想。

      无独有偶,沪上另一家基金公司旗下1只老基金今年以来表现良好,业绩持续领先;然而尽管有同门绩优基金的光环笼罩,该公司1只目前处于认购期的股票型基金发行同样艰难,甚至于近期发出公告,将原定的募集期延长一周。

      北京某公司市场部人士感慨道,现在股基发也发不动,而一些特定债基则抢也抢不到,发行市场情绪的冰火两重天可见一斑。

      然而,情绪的主导能否预测未来?

      首先,这么大规模的资金都不约而同瞄准固定收益市场,债市后续真的有那么大的机会么?即便是在“做债”的人眼中,答案也不那么肯定。沪上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告诉记者,市场利率水平反映的是对未来经济基本面的预期,他们预计年内经济增速不会太差,因此后续债市整体很难出现一个趋势性的上涨机会。

      其次,有关股市是否就此一蹶不振的争论至今未有定论。尽管悲观论调时隐时现,但建立在估值见底、经济回升预期之上的市场回暖的声音也在不断从各种角度论证自己的合理性,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行情始终为机构投资者所期待。

      分析人士表示,谁最后“猜对了市场”,最终需要市场给出答案。在此之前,作为需要理性和客观做前提的投资,应该与或亢奋或悲观的情绪适当保持一定距离。

      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成立的50只偏股型基金,截至目前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4.70%;而在2008年成立的51只偏股型基金,其目前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则为24.19%。“亢奋时冲进市场的资金现在还在‘站岗’,悲观时离场的资金则早与当时的机遇失之交臂”。

      “对情绪之于行情走向的影响应理性研究,对情绪之于自身投资决策的影响则应尽量避免。”分析人士表示:“尤其是在基金销售市场,市场热点成为‘烫手山芋’,或者坚决回避的领域成为错过的投资机遇,这样的遗憾都屡见不鲜。”

      而要避免这样的遗憾,一方面有赖于投资者自身投资理念的日臻稳定,一方面有赖于渠道经理的真诚推介。同时,更需要基金公司在投资者教育方面的持续宣传,对自身后市预期的理性坚持以及对产品布局成熟而稳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