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坤
国际稀土价格的暴涨暴跌,不利于国际稀土产业的平稳发展,更不利于目前对稀土拥有相对储量优势的中国政府的决策。鉴于国际市场对稀土定价表现尤为敏感,稀土产业的整合与结构性的提升,需要相对平稳的国际环境。而中国政府采取有力政策,已初步改变了稀土市场原有的“散”、“乱”、“低”、“差”的被动局面,正促使稀土产业向好的方向传化。尤其令人惊喜的是,近期国际稀土价格走势,已明显体现出了中国定价的因素。
近一阶段,国际主流投资纷纷将大笔资金抛向热门大宗商品,尤其在稀土资源,不惜下注豪赌。这些国际巨资企图趁乱吸引新的投资者,并借此在一些世界上最大的股市成功上市以牟取巨额利益。它们中的一些企业,如澳大利亚的金伯利稀土公司 (Kimberley Rare Earths Ltd.),对稀土的市场前景更是充满志在必得的信心,以至于他们在自己公司名称里加进了“稀土”一词。
由于中国及时并负责任地释放出了有力的政策,通过“以量换价”的有效措施,国际上过高的稀土投资热潮证逐渐被平抑,投资风险随之降低。国际上那些手握巨资的炒家们,因此纷纷取消在这稀土领域的投资,或是将注意力转向黄金等其他金属。应该讲,这是中国政府在力图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国际资源供需“共赢”方面,做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努力。
据路透社报道称,“这些公司已开始丧失对稀土的兴趣,因为市场对稀土行业过量投资以及供应过剩的担忧已经导致一些稀土元素的价格下跌了80%之多。由于采矿业的行业景气状况因对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担忧而变差,上述公司中的许多还发现更加难以为开发项目筹集到资金”。路透社的追踪报道还说,“金伯利稀土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多布森 (Tim Dobson)说,突然之间有够全世界使用400年的稀土被钻探出来,规模较小的稀土开采项目已不再具有可行性”。
热情高涨的金伯利稀土公司,去年成功在澳大利亚证交所上市后,原本计划开发位于澳大利亚人烟稀少内陆地区Cummins Range的稀土项目。但是公司上市还不足一个月,由于中国收紧对稀土的控制,稀土价格迅速下跌,金伯利稀土公司最终还是放弃了开发Cummins Range项目的计划,该公司称它将转而致力于开采铜和黄金等其他大宗商品。
笔者认为,国际稀土资源的争夺将是长期的,甚至是残酷的。如果欧元捆绑的“标的物”是以黄金等贵重金属为主,那在未来贵重金属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稀土,更将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中国目前占有稀土资源的相对优势,也顺理会成为各方笼络或一齐打压的对象。日本联合美国及欧盟,在稀土开发上频繁发力打压中国,战略企图不在今天,而是着眼于未来。很显然,人民币若要走出去,不太可能与国际资本去“博弈”黄金及石油,而必定以手中拥有的优势资源稀土作为“标的物”。
面对这样的前景,我们当然不仅要将稀土资源上升到一般性的战略资源高度来认识,更要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最高战略意义上来认识,上升到国家金融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双重高度上来认识,其标志,笔者认为就是设法尽快建立“中国稀土交易所”。目前正在筹建待开业的“稀土交易所”,必须避免“区自为战”。换句话说,所建立的交易所,不应再是“某某”区域的地方性交易所,更不能借此成为“为地方谋利的手段”或“工具”,而非得由国家统一调动资源,为国家整体战略服务不可。
走到这一步,中国想要把稀土“话语权”彻底掌控在手中,就必须首先掌握计价单位的制定权,并率先颁布和执行交易规则。就此而言,今后稀土的出口,不应以矿石的“吨”计价,而应加快开展稀土品种的期货交易,开发出精品稀土,以国际通行的“克”按人民币计价交易,并借此推行“精品稀土”的国际化交易公约的制定和实施。这既是人民币走出去的“内在价值”定位决定的,更是在为人民币定价做“标的”。
掌控“稀土”定价权,借“稀土”打造人民币出海通道,这是中国赢得资源类商品国际话语权的希望所在。眼下人民币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国际化,而目前的最大障碍,就在于没有中国能有效控制的“国际结算体系”,自建这套体系则受到遏制,而且迫于“时间窗口”也已来不及。由于没有建立“货币池”,没有打通对外的“泄洪出口”,人民币一直在被动升值,即便实施人民币跨境交易“FDI”或“对等结算”,总归还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结算体系上带来的根本性问题。如果建立以人民币交易的“中国稀土交易所”,就可借此打通人民币向外走的通道,实现人民币“坐地交易”的国际化。
(作者系世界未来学中国分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