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切莫“太认真”
⊙本报记者 丁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放在近几年的基金业绩表现上似也有恰当之处。当年度基金排名“混战”的硝烟散去,将时间轴拉长,透过历史的数据会发现,各年基金排名“大挪移”的现象较为明显。
有数据统计显示,截至去年末,在所有股票型基金中,近五年内每年业绩排名都跻身前二分之一阵营的基金仅有一只;同样,在所有混合型基金中,近五年中每年业绩排名均列前二分之一的基金也只有四只。
观察历年基金年度业绩排名:2007年傲视群“牛”的基金,在2008年大熊市中,因为继续坚守高仓位排名遭遇垫底;2008年的“抗跌”基金,因在2009年继续“熊市思维”而“惨败”;2009年收益翻番的明星,在2010年反复无常的震荡市中,也有因为坚守蓝筹而排名落在中下游者;去年,市场又给基金开了一个风格转换的玩笑,前期众星拱月中小盘股的基金年末又有多少黯然神伤……
昔日英雄今何在?
在群雄逐鹿的资产管理行业,公募基金几乎每年的年末排名均会出现“大变脸”,尤其是前十强的榜单变化异常剧烈,所谓基金业的“奥斯卡魔咒”,正是市场对行业排名缺乏稳定性的尴尬现象的写照。
分析人士称,造成排名多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成分。
一方面,A股是个年轻的市场,热点的切换和风格的转化有时可能就在一瞬之间。相对于具有稳定性的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配置思路,多变的市场环境本身就对排名的持续性提出了挑战。
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部分公司为了做业绩冲排名,使用个别非正常投资思路的手段来“造星”的可能性。只不过在市场人气低迷和人才流动率陡升的当下,公司这样做的动力正在消退。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一两年”成为基金行业难以破除的“奥斯卡魔咒”,如何用理性的心态看待每年年终的基金业绩排名,也就成为其在通往“投资不惑”道路上的必修课。
分析人士指出,正因为一时的业绩蹿升或下跌并不能给基金的长期运作盖棺定论,投资者对于基金短期的业绩变化并不需要太过敏感,也无需将此视为指导自身后市投资的唯一依据。
“短期业绩的第一名并不一定能够笑到最后。”某基金公司内部人士指出,正如同教育领域里面一个有趣的现象——“第十名效应”一样,学习突出的学生不一定能够获得出色的成就,而那些表现比较平均的孩子,却有很高的比例在未来获得突出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在该人士看来,与其盯住基金的年度业绩排行榜,倒不如多研究一下基金的“综合素质”,比如基金公司的品牌、基金经理的人选、投研团队的实力、长期历史业绩表现等。
“基金的阶段性历史业绩是投资能力的最直接证明,因此看排名选基金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怎么看。”北京某基金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
他提醒投资者,过于短期的业绩排名参考作用比较有限,在市场环境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其历史业绩排名参考作用就会下降。因此,投资者应注重观察基金中长期业绩排名的稳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金经理及其团队投研能力的“基本面”。
“投资者进行基金投资时,必须关注基金的产品定位和运作所表现的综合素质。”沪上一基金分析师表示。
该人士说,前者是指产品本身的设计和投资风格偏好,投资者一方面需将自身风险偏好和产品风险收益定位进行合理匹配,另一方面需对市场后期风格判断和产品投资风格偏好基金新合理匹配;后者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基金自身的选股能力、择时能力和风险收益交换效率,以及管理人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稳定性。
“要让基金公司马上主动放弃年末拼业绩实有难处,”上述负责人表示:“而从市场入手,投资者若能对这种阶段性指标理性视之,基金公司‘冲业绩’的冲动自然会下降,理性投资的理念也会相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