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加入WTO之后,产业比较优势出现了较大的结构性变化:劳动密集的产业比较优势逐渐下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上升最快。我国比较优势升级过程不完全符合发展中国家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跃过了资本密集优势阶段而率先进入技术和知识密集优势阶段。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同时国际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陈长缨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分析我国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并进行国际比较对研究我国现阶段和未来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称为比较劣势。
比较优势可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静态比较优势是指在某个时间点上一国的比较优势;而动态比较优势是指一个时间序列上比较优势的变化,如一国的某个产业原来具有比较劣势,但“劣势”程度越来越小,并逐渐转为比较优势,则可说该国在该产业上获得了动态比较优势。
我国产业比较优势及其变化趋势
1.我国静态比较优势及其国际比较。
我们计算了我国静态比较优势并选取全球一些典型经济体和我国进行对比。这些经济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典型的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欧盟(27国)、日本、韩国;第二类是新兴国家,主要是金砖国家,即印度、巴西、南非和俄罗斯,其中俄罗斯还兼具资源型经济体的特征;第三类是有代表意义的发展中经济体,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为简便起见,我们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方法分析比较优势;在产品分类上,我国选取SITC(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两位码即类别分类,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NTRADE;时间为2011年。
第一,我国在资源密集的初级产品上严重缺乏比较优势。
我国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中比较劣势非常明显。2011年,我国除了在极个别产业(如鱼、肥料)有一定比较优势外,其余产业比较劣势非常明显。从国际比较看,当前原材料密集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资源禀赋较强的国家。如土地资源丰富的巴西、美国等国家,或气候适宜的东南亚国家,在农产品领域比较优势非常明显,巴西在大部分农产品生产上都有极强的比较优势,美国在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越南、印度等在粮食生产上也有较大比较优势。
在矿产业中,巴西、南非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石油产业中,俄罗斯比较优势极为明显。整体看来,发展中国家原材料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明显,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基本结构仍然存在,而发达国家普遍在这类产品上缺乏比较优势,其中日韩等典型的资源贫乏国家劣势更为明显。可见,我国在原材料密集产品上劣势明显,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较大差异。
第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比较优势最强的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属工业制成品且多为产业间贸易。2011年,我国在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中箱包、鞋类、服装是优势最明显的产业。但我国在纺织纤维、皮革制品、纸类这三类产品上不具备比较优势,其原因在于,这三类产业发展与原料关系密切,而我国在这些原料产业上比较劣势明显。
从国际比较看,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缺乏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整体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内部分化较为明显。在我们分析的几个经济体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包括越南、印尼、印度,在纺织服装、箱包鞋帽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比较优势明显,而南非、巴西、墨西哥等其他地区发展中经济体在该产业上不但没有比较优势,反而比较劣势突出。可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相对发达国家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而且相对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第三,我国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表现为比较劣势。
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精细化工、冶金、汽车等产业。我国在大多数资本密集型产业上都不具备比较优势,2011年仅在橡胶制品有一定比较优势,在冶金产业缺乏比较优势,在精细化工、汽车产业比较劣势明显。
国际上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包括两类,一是资金实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如美、欧、日、韩普遍在精细化工、汽车产业上具有较强竞争力,日、韩还在冶金产业上具有很强竞争力,另一类是具有上游原材料供应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南非、俄罗斯这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冶金产业中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而美欧等发达国家在冶金产业已不具比较优势。
第四,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我国比较优势在不同类别中差异明显。
技术密集产品主要包括化学产品(以基础化工为主)、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等。化学产品基本上为产业间分工,我国在该类产品总体处于比较劣势,2011年除无机化学品外,其他化学品都没有比较优势,有些产业比较劣势还比较显著。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在化学产业上占有明显优势。办公机械、电信设备等是我国出口最多的产品类别,也是全球贸易增长最快的部分,同时也是国际分工最精细、产品内贸易最复杂的类别,2011年我国在这两类产业中均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从国际比较看,发展中经济体除个别国家外,在这两类产业普遍存在较大比较劣势,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欧在这两类产业上也没有比较优势,日韩只在个别产业上有一定优势。总体而言,我国成为全球技术密集产业中少有的具明显比较优势的主要经济体。
第五,我国知识密集型产业大部分缺乏比较优势。
知识密集型产品主要包括各类机械产品、仪器、摄影器材、初级塑料等。这大类产品分工形态也极为复杂,产业间、产业内、产品内分工形态都存在。2011年,我国在通用机械、电力机械、家电等产业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在其他类别中,包括初级塑料、动力机械设备、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工机械、仪器等没有比较优势,但劣势程度并不大。
从国际比较看,发达国家普遍在这些产品上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是发达国家比较优势最集中和最明显的一个区域,而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比较优势。我国虽然在该产业仍缺乏比较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差不大,而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有显著差别。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比较优势最集中地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其次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分产业中,但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并没有比较优势,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中更是具有比较劣势。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比较优势的产业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所差别,在国际上呈现出独特的分布特征。
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产业集中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中,我国在前者没有比较优势,在后者的部分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也包括部分与资源有关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在典型劳动力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大大超过一般发展中国家,但在资源型密集型以及与资源有关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上比较劣势非常明显。不过总体来看,我国比较优势仍相对靠近发展中国家。
2.我国动态比较优势变化。
第一,我国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上比较劣势扩大。
2001-2011年,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不但表现为比较劣势,而且劣势程度普遍增加,其中还有一些原来是比较优势的产品转为比较劣势,包括蔬菜和水果、天然肥料和矿物、煤和焦炭。
第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程度已开始下降。
2001-2011年,我国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持续表现出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程度都有较大下降,其中包括箱包、服装、鞋类这几种目前我国最具比较优势、出口较大的产业。当然也有另一些产业,如家具、纺织纱线比较优势有所增加。
第三,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整体上劣势程度缩小。
2001-2011年,我国在橡胶制品产业上由比较劣势转为比较优势。钢铁产业在2007年前,由比较劣势转为比较优势,但2009年后又转为比较劣势,其他冶金行业也出现了类似变化。汽车行业虽一直都为比较劣势,但劣势“程度”逐渐减少。精细化工产业比较劣势变化不大。整体看,我国在资本密集产业的比较劣势有减少趋势。
第四,技术密集型产业比较劣势缩小、优势增加。
2001-2011年,从技术密集型的化学产业看,我国在无机化学品上持续拥有比较优势,但优势程度有所降低,在其他大部分化学产品上,我国虽为比较劣势,但劣势程度有缩小的趋势。办公机械、电信设备产业一直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2008年前我国比较优势持续增加,之后基本稳定。
第五,知识密集型产业劣势程度迅速缩小。
2001年,我国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上几乎都为比较劣势,而2001-2011年间,我国在该产业上劣势减少、优势增加。2011年,我国通用工业机械设备、仪器设备、其他运输设备(包括铁路车辆等)三个产业已转为比较优势,是这段时间我国获得动态比较优势最显著的产业。在其他产业类别中,虽然仍为比较劣势,但普遍劣势程度也大为减少。
综合来看,在加入WTO后的十年间,我国比较优势出现了较大的结构性变化。这段时间,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是我国在国际上最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其比较优势逐渐下降;而我国比较优势上升最快的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中一些产业已开始获得比较优势,即使是仍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其劣势程度也大为减少。与此同时,我国在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比较劣势也逐渐缩小,但在原材料密集产业中比较劣势越来越明显。
按照国际贸易一般规律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经验,一国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应沿着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路径不断向上升级。从我国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也就是实现了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产业向劳动密集产业的转变。
但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在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后,并没有按照上述规律率先在资本密集产业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反而在部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产业获得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升级过程呈现“跳跃”特征。
影响我国比较优势“跳跃”变化的原因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既与我国要素禀赋变化有关,也与国际大环境变化有关,还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有关。
1.我国要素禀赋出现显著变化。
理论上,要素禀赋条件是决定一国比较优势的最基本因素。2001-2011年,我国国内要素禀赋发生了显著变化:资源能源基本没有变化;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已进入工资成本快速增长期;而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增长最快。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相对丰裕,我国用越来越多的高端要素参与国际贸易分工,这就导致我国产业和贸易结构整体向上升级。
能源资源短缺是我国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中比较劣势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非常有限的国家,特别是一些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人均储量更为有限,人均可耕地面积也与国际平均水平有不小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一方面在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后,消费和投资结构升级,对上游资源能源需求增长较快,另一方面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基地,对上游资源能源需求也大幅增加。受此影响,我国石油、矿产、农产品等原材料已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不但出口减少、而且进口更是增长很快,导致资源密集型产业比较劣势程度越来越大。这符合发展中国家快速工业化的一般规律。
我国劳动力密集产品比较优势逐渐下降的原因是,目前我国仍是全球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已告别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情形而进入了“刘易斯拐点”,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工资和福利不断增加,这导致我国在国际上劳动力密集优势减弱,纺织服装、箱包鞋帽等典型的劳动密集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增速放缓,近年来部分产业已对外转移到一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在看到我国传统要素优势下降的情况下,更要看到,我国也形成了一些新的要素禀赋优势,这是支撑我国比较优势升级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关键因素。
一是我国人力资本优势明显。目前我国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这既包括近年来大学扩招后培养的国内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在校人数已超过美国位列全球首位,也包括海外留学后回国工作以及引进的国际人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经济不景气,为我国引入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此外还包括我国产业发展中通过“干中学”培养的各类技术、管理等高级人才。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高,即使是普通劳动力的素质在全球也有很大优势。
二是资金优势明显。在我国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和国内高储蓄的情况下,我国已由资金短缺国家转为资金充裕国家,有能力引入多功能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等要素。
三是产业发展经验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的管理、组织等也可以视为广义的要素禀赋。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基地,通过长期开放经济下的资本品、技术、管理引进、经验积累和学习外溢过程,我国在大规模制造管理能力、技术学习模仿能力等诸多方面也具备很强优势。此外,我国在法律体系、政府管理等软环境方面亦形成了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势。
以上这些新高端要素优势单独或相互组合可以形成新的产业比较优势,这尤其可以解释我国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获得比较优势的现象。例如,对技术密集产业而言,以上三种优势及其组合决定了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掌握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模块化生产特征,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工配套、政府管理等都有较高要求,这类产业发展更多地倚赖于大规模生产经验。相比之下,资本密集产业对人力资本、生产经验等要素要求相对较低。在国际资本普遍过剩、跨国流动障碍减少的情况下,一国只要能够取得较多收入或吸引国外资本,就有可能引入生产设备、生产线和成熟技术,这也可以解释了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部分资本密集产业获得了比较优势。
2.国际环境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变化。
首先,国际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出现飙升,使一些能源资源富集的发展中国家在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上获得比较优势。2005年以后,全球矿产、石油等能源资源价格都出现了飙升。一些资本密集行业,如冶金、化工等产业对上游的矿产、石油产品都有很强依赖,能源资源的价格飙升改变了这些比较优势产业的全球分布。
近年来,一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如中东石油输出国家、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国凭借资源优势,不但以低成本获得稳定的能源资源,而且由价格上涨带来的出口收入更是大幅增加,积累了大量资金,引入设备发展冶金、化工等产业,并在这些产业上显示出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可见,冶金、化工产业已兼具资本密集和原材料密集的双重特征,上述发展中国家也由出口资源转为生产下游产品后再出口,也相应由资源密集比较优势升级为资本密集比较优势。
相比之下,我国能源资源短缺不得不依靠进口,上述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成本低,即使生产效率低于我国,其国际市场价格也往往低于我国,我国冶金、石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进口原料价格飙升和成品价格降低的双重挤压,虽然我国资本存量较多,但缺乏原材料的不利条件抵消了资本存量增加的优势,导致我国在这些产业比较劣势明显,甚至钢铁产业重新由比较优势转为比较劣势。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对上游原料依赖不高、典型的资本密集产业中,如汽车产业中,我国比较劣势逐渐减少,这与比较优势变化规律相符合。
其次,产业内分工更有效地发挥我国比较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产品内分工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产品内分工可将产业链拆分为不同的零部件、工序、区段等环节,每个环节所需的比较优势都不尽相同,因此可以将产品拆分到不同国家进行生产,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可从产业间转为产品内,也就是在某一个产业链环节上发挥比较优势。
目前,国际产业内分工主要集中在办公设备、电信设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我国在这些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上具有很强比较优势,在技术密集环节的优势也在逐渐体现,也就是在这些产业中有比较优势的环节持续扩大,这也就解释了我国在这些产业中逐步获得比较优势或劣势程度逐渐缩小。
第三,国际经济贸易结构出现新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各国收入水平普遍增长较快,一些收入弹性较高的产业在此期间量持续持续快速发展,通信技术发展也引发了消费革命。从最终产品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电信设备、办公设备、家用电器、手机数码类产品都成为增长较快的产品类别。这类产品都具有模块化生产特征,可以通过产品内分工组织跨国生产,正好与我国比较优势升级方向相吻合。
3.我国对外开放政策。
第一,加入WTO使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中。加入WTO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加入WTO之后的十余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2001年我国货物贸易位居全球第六位,2011年我国跃升到全球第二位。加入WTO在我国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国外也大幅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门槛,使我国潜在的比较优势能迅速转化为国际上的现实比较优势,也使我国能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国际贸易和分工体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
第二,开放型对外经济政策强化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要求、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比较完善的对外经济政策体系,这套体系保证了我国能在国际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例如,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我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消除了国内增值税造成的出口价格扭曲,对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消除了进口关税对进口原材料和部件造成的价格扭曲。又如,我国实行鼓励外资特别是制造业外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加工基地,更好地利用我国比较优势参与多种方式的国际分工。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