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宿亮 王建刚
地处内陆的疆域中心,陕西省西安市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但经济发展面临问题。为了提高经济外向度,在西安城市的东北,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综合保税区、公路港为依托的内陆港正在成长。
内陆“拥抱”海洋
西安城市不临海、不沿江,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不具备沿海城市便利的物流、通关和信息化联运条件。为改变不利条件,西安国际港务区应运而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外向型的经济单元。
2012年末,寒冷的天气夹杂着雾霭侵袭西安,国际港务区公路港项目工地上,工人们正如火如荼作业。记者采访了解到,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形成放射式的货车停泊“码头”,在中心点的交易大厅外,五个方向会安装信息屏,数字化公路物流交易将更加便捷快速地调配运力。
据规划方说,公路港建成后,现在经常停在城市周边等待拉货的大型载重车可以方便获取需求信息,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
除公路港项目外,园区内已初具规模的综合保税区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也是国际港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准备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综合保税区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区内企业可以直接办理通关手续,与天津港、青岛港等东部港口无缝对接。
目前,园区内依托国际内陆港口服务功能平台已吸引各类招商合同项目62个,总投资540.24亿元;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5.91亿美元。
另外,园区业已成型的现代服务业成为西安及周边地市各类开发区的重要配套设施。
西安市副市长、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韩松告诉记者,“西安港”的建设和大通关模式的确立,以及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完善配备,赋予西安及周边地区以沿海的经济发展优势拥抱海洋文明,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从“招商”到“选商”
西安国际港务区2008年开始组建,两年时间内完成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完成港口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从无到有为内陆地区贡献了“内陆港”发展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国际港务区制定了“港—区—城”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现代服务业定位,基本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
园区建设之初,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坚持“招大商”策略,积极联系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入驻园区。
目前,塔塔钢铁集团为代表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借助综合保税区和集装箱中心站形成国际贸易组团;华南城项目依托公路港项目强大物流运输和信息化服务功能形成国内贸易组团;中西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西北出版物物流基地等项目组成完善的生产服务业组团,加之信息产业组团,国际港务区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头雁”入驻园区后,国际港务区的招商活动开始转向“选商”,不再继续引入重复性产业,避免引入造成高污染的产业类型,为今后国际港务区现代服务业的深入发展打基础。
按韩松的说法,内陆港与传统意义的港口类似,港的建设带动贸易,而贸易自然带动人的聚集,国际港务区远景规划将具备至少50万人口的承载量,随之而建的医疗、教育及新型居住区将带动西安东部新城的形成,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经济先导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
“西安城市价值很大,”韩松说,“就像一个厨房,拥有所有要素,需要好的厨师完成美食,国际港务区能发挥这个作用。”
再走“欧亚大陆桥”
西安国际港务区在构建创新外向型经济过程中,积极探索,不局限于西安一地,而着眼西部发展的国家战略,着眼新时代的欧亚大陆桥运输通道。
去年底,韩松带队的代表团到荷兰鹿特丹,与当地港务局就物流合作、集装箱运输等展开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这支代表团选择了沟通欧亚两洲的陆上通道,分别安排集装箱专列和货车从铁路和公路两线并行,实地实践货物通关和物流贸易。
从地图上看,欧亚大陆陆路运输比海运距离和时间都短许多,理论上一家普通运量的企业走陆路能节省不少费用。但西安国际港务区“新筑欧亚大陆桥”代表团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由于沿途国家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规格存在差异、海关通行程序方式不同,这条通道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试图促进大陆桥沿线基础设施改进、信息化提升,丰富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身功能,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