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三十八
李国旺
儒家所说的“心正”,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体内在心理、精神与身体的协调与匹配,人的身心结构与外在世界的结构处于协调与和谐状态,通过心理的正常化而获得外在力量,包括品格、口碑、信用等无价之宝。
这是因为,“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即人在喜怒哀乐状态下,偏身心和谐的“均衡”状态,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就会偏离,做出的决策就会有差错。因此,只要人有七情六欲,就无法达成《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境界。一般的投资者,日常受利益驱使,又因无法达成主观与客观的“绝对”匹配,在颠倒梦想的幻觉中误判市场是经常的事情,或者说是“常态”。
《瑜伽经》认为,个体通过训练可实现全神贯注而不陷入对外物的依恋,一切将自由来去,心不再执着外在的名位利禄,自在而宁静。由于境界的限制,受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的吹拂,凡人总难免动凡心:遇顺境时欢喜快乐,碰逆境时苦恼惆怅,为“称誉”陶醉,为“讥毁”动心,为“利乐”所迷,为“衰苦”所折。比如,行情本来对所有人来讲都是中性的,由于受利益束缚,投资者如果是多头,就期待上升;如果是空头,则期待下跌,由于位置不同,投资者就会对外在行情产生选择性的执着,股市的种种问题便由此而生。在对冲时代,投资者如果只掌握一种交易方法,那就无法与外在的变化的交易机制形成对称或匹配关系。相由心生,行情也由群体心理所催生。假如投资者群体主要由单向多头组成,行情下跌,必然导致群体悲观情绪倍增。投资者外在的投资行为,事实上是群体内心的念头的外在集中表现,但外在的行为反过来会在内心深层累积,形成群体内心的新能量,当负向的悲观能量积累时,股市就会达到价值压缩的极致。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当价值远离与价格的均衡状态时,就会产生反向力量。所以,说行情下跌会倒逼政策释放正能量,或许有一定道理。比如本月出台的化解IPO“堰塞湖”的政策,就是一场化解因股票供应过度而导致群体极度悲观心态的“及时雨”。供给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减少,市场对股票需求的相应提高,估值极度失衡的股市,就有可能出现价值回归。看眼下,正值年末,欧美日大发货币,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经济持续回暖,在货币总供给代表股票总需求的心理背景下,投资群体或许正由悲观的“情绪陷阱”中走出来。
当然,投资群体能否真正摆脱悲观情绪,除了国际货币供应持续增加、国内货币政策可能宽松及市场总体估值过低外,还要看政策是否真心诚意地为投资者或居民利益服务,更要看投资标的是否真实可靠。近日引起坊间热议的“速长鸡”,据说是服用激素刺激长大的,同时用了许多抗生素,40多天就入市。这样的投资标的就非常可怕。现在少年儿童比例过高的肥胖症,不仅因为营养过度,更因为不法厂商丧失诚信生产的“问题食品”。民以食为“天”,在食品业鱼龙混杂的情形下,需要通过相关现代农业产业政策的扶持,在生态、有机、环保、安全问题上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严厉打击不法厂商的欺诈行为。
因此,投资者要以旁观者心态与眼光考察公司,将“正心诚意”的概念与修养应用到投资领域:投资或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先将自己从利益格局中挣脱出来,观察、考察、想象其他四方利益相关者(外资、国家、机构、居民)的想法、从中找出多赢的策略与方案的过程,通过“情景模拟”法找出远离估值均衡最大的市场、行业、公司,等待政策、资源、管理、技术、产品、市场六要素中的引爆点。所谓“旁观者清”,“观棋不语真君子”,就是冷静看清相关博弈者的动作并掌握决定这些动作行为的内在力量规律。因此,在市场博弈中,投资者需要通过正心而静心,以把握外在力量的运行规律。无怪乎有人说,在资本市场的决定因素不是知识,而是个人的性格与意志,这实际上道出了个人精气神的和谐协调对于延伸个人的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情景模拟能否成功,就得看当事者能否真正达到正心诚意的状态。儒家主张“中庸之道”,意思是“执两用中”,就是找到最适合的匹配度(预期收益)最高的那一个市场、行业或股票,所以,中庸之道,就是在投资时远离均衡的极端,找到最适合的投资方法。因为中庸是人性与外在的平衡点或高度相匹配的境界,所以情绪模拟和中庸之道的投资方法,就是尽量少受群体情绪的感染,发挥人类根本智慧本性,利用市场转变的临界点或拐点,四两拨千斤,引导趋势变化而不是跟随趋势。
(作者系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