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调查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在化解产能过剩
  • 2013调结构“四核”驱动
  •  
    2012年12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焦点
    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在化解产能过剩
    2013调结构“四核”驱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2013调结构“四核”驱动
    2012-12-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业内专家解读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协调、城镇化四大领域将成为2013年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四核驱动”将为调结构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衡道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业绩。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告别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低速发展时期,此前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渐发人深省,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质量重视不够的倾向,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3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时也提出,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会议还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意味着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协调、城镇化四大领域将成为2013年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四核驱动”将为调结构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有理由期待,2013年,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扩大内需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大重点在于扩大内需,这被十八大报告称作“战略基点”。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认为,世界金融危机正逐步演化成越来越深刻的经济危机,这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扩张受到挑战。

      美国和欧盟是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今年不约而同地选择打出“贸易牌”作为提振就业、拯救经济的法宝,“中国制造”受到了一定冲击。

      不仅是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也明显增多。印度、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国近期也频频向“中国制造”“发难”。

      继欧美之后,印度反倾销局也于9月宣布,将对中国出口的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月,秘鲁针对来自中国的上釉墙面瓷砖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继阿根廷之后,拉美国家针对中国陶瓷行业发起的第二起反倾销调查;10月15日,墨西哥就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补贴政策提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指控中国通过减免部分所得税、增值税及地方税等方式对纺织品和服装企业进行补贴,对墨西哥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商务部此前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年秋季)》显示,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

      在部分产品出口遭遇阻力的同时,我国内需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尖锐。数据显示,自2011年12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速放缓,消费热点增长乏力,消费者信心下滑。

      201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2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4%,较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为过去六年以来最低增幅,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与此同时,上半年消费者信心低于上年同期,6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9.3,比上年同期下降8.8,其中各月消费者满意度皆低于100。

      对此,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今后,商务部将从扩大安全消费、引导绿色消费、提高服务消费、提倡品牌消费、规范发展网络消费、提倡信用消费六个方面来积极扩大消费。

      与此同时,收入倍增计划也将提上日程。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指出,收入分配改革已迫在眉睫。这种改革可以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整体拉动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实现的话,有利于进一步拉动消费,中国消费的潜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挖掘。这对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

      改善产业结构

      新兴产业是事关全局的“关节点”

      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认为,2008年至今,在国家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政策支持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取得较大发展,但就整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在研发方面,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核心技术或相对落后,或处于攻关过程中;核心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中低端,有些产品的核心技术与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跨国公司。

      还有些产业看似有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的机会,实际并非如此。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业界此前认为:“与发达国家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弯道超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产业化实践,该观点几乎无人再提。

      专家认为,由于高技术产业附加值不高,技术水平不高,中低端生产能力过度发展,产品过度依赖出口,某种程度上仍在走传统产业走过的道路。如果按照目前的道路发展下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出现“空心化”的风险。

      但是,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而言,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从来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一切源自新兴产业的固有特性:谁能抢占市场先机,谁就有可能占据首发优势,率先达到规模经济,使产品成本快速下降、产品质量不断改进,技术标准迅速主流化,竞争对手生存空间则被大大压缩。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项要求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说,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国际上看,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正在深化,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从国内来看,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国家创新体系包含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核心是技术创新体系。

      周济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加快培育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郭戎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关节点”。“如果抓住了新兴产业技术变革的机遇,就能启动、催化一系列相互依存的良性反应:由技术到产业,由产业到经济,由经济到社会,最终带动综合国力和民众福利的提升。”

      区域经济和城镇化

      中西部地区潜力巨大

      为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也是两个重要抓手。

      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今年以来,在东部地区深化区域合作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正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数据显示,前10月,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2%,中部地区增长26%,西部地区增长24.2%,继续呈现“西高东低”特点。

      “西部、中部、东北全面超过东部,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认为。

      专家认为,中西部要拿出更符合自己发展模式的路子,“摆脱依赖人力、土地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同时,探索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

      政府显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此前公布的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在加快推进区域协调的过程中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同时加强了相应的立法、执法力度,保障其得以顺利贯彻实施。

      与此同时,城镇化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这一定位源自我国城镇化所处发展阶段的需要。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突破60%。

      蓝皮书指出,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对更加严峻的空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专家认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的资源禀赋、区位特色、人文风情等要素都将被列入城市发展规划的范围。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省份普遍具备资源和环境优势,推进城镇化的潜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