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宏 赵明超 ○编辑 于勇
本报昨日发表的《基金营销灰幕》引起了行业各界的热烈反响。基金业内的高层人士、基金法专家、从事基金行业研究的资深人士,以及许多基金持有人致电本报,对于本报勇于披露基金行业“潜规则”表示支持和肯定,对于披露出来的事实表示惊讶和高度关注。不少人士呼吁相关部门积极行动持续加大灰幕的整顿力度。同时也有业内专家建言应从机制上建立基金公司与营销渠道平等合作的商业秩序、消除灰幕的存在土壤。
一些基金公司的高层昨日致电本报记者表示,他们对本报披露的事实表示认可。同时他们亦表示,基金行业在营销过程中是“被动的一方”、“无奈的一方”,基金营销的困局破解,应着眼于建立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平等协商的商业环境,在消除灰幕产生的机制土壤上下功夫。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表示,他是“一字一句”读完全文的。他认为,本报报道反映的情况显示,在我国基金业发展初期、为基金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银行渠道,目前过于强势,已经妨碍到了基金行业的发展。基金业的渠道发展思维必须有所变革。
他还表示,目前和其他理财产品相比,“基金是最透明最有优势的”。目前基金销售困境,主要在于外围市场低迷,未来随着基金销售渠道的增多,第三方支付等网上交易渠道的更加畅通,以及基金公司网上直销,银行渠道也将面临竞争,营销费用将逐步降低,这个困局最终是可以解决的。
基金法专家、原基金法起草小组组长王连洲表示,本报报道中提及基金公司的面临困局确实存在。他认为一些基金公司的发行思维存在问题,“特别是有些小基金公司花着股东的钱,不发产品说不过去、发产品只好求着银行,最终导致银行过于强势。”
对于基金营销中的种种灰幕,王连洲表示,非常不赞成。他认为,当行情不好时,当基金公司自己都没信心赚钱时,宁可暂时不发,等待行情好了再发,也不要是自己变成行贿者的角色,把基金的形象都搞坏了。”
王连洲等专家还建议,相关行业协会可以牵头基金公司和银行沟通,重树目前的发行秩序,改变当前相对被动的营销合作局面。“现在就是基金业最困难的时候,各方面多扶持一下,基金行业未来还是值得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