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诉求提升
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叫板”大股东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基金等机构的支持。重仓上海家化的部分基金表示,葛文耀数次挽救公司于不倒,基于上海家化稳步发展的考虑,希望管理层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记者 婧文 ○编辑 于勇
在基金等多家机构支持下,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在与大股东控制权“争夺战”中,暂时领先,而未来,依旧充满变数。近年来,机构不愿再扮演“沉默”的股票持有者,主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诉求不断提升,不过,面对实力悬殊的“窘境”,机构在“叫板”上市公司时,亦存在诸多困局。
机构不再“沉默”
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此前明确提到,与大股东平安信托方面存在冲突,对平安方面插手公司事务明确表示不满。而在与大股东控制权争夺战中,葛文耀暂时领先。
值得注意的是,葛文耀“叫板”大股东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基金等机构的支持。统计数据显示,平安信托通过上海家化集团间接控制上海家化27.6%,而三季末,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持股数至少有1.46亿股,占比32.6%,基金持股数超过了平安方面的持股数。
重仓上海家化的部分基金表示,葛文耀数次挽救公司于不倒,基于上海家化稳步发展的考虑,希望管理层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虽然未来仍旧充满变数,但机构在上述“冲突”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事实上,近两年来,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中小股东为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向上市公司发出提案主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现象开始频繁出现。
此前由两家机构投资者联合推选的董事冯继勇,顺利进入格力电器董事会,开创了机构投资者主动参与公司治理的先河。不过,由于自身实力弱小,以及制度和规则的限制,机构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仍受到诸多限制。
如今年7月份,私募创赢投资崔军曾反对招商银行配股事宜,但事情最后没有结果。兴业全球与东方证券联合要求全柴动力及熔盛重工就熔盛重工要约收购全柴动力久拖不决、迟迟未能向证监会提交相关材料的真实原因和收购后续安排情况召开情况说明会,以敦促双方履行收购要约,不过,最终仍未能如愿。
寻求“突破口”
从近几年的案例来看,基金等机构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意图,多数以失败告终,并没有真正影响到企业的决策。显然,机构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指出,由于基金公司投资一只股票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而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股份占比往往超过30%,因此机构很难影响公司决策。由于机构的投资很分散,参与公司治理难度很大。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上,单只基金要想有所作为,无疑是“蚍蜉撼大树”,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抱团取暖”而非单打独斗,才是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建议,从法规的角度着手,顺应基金公司总规模、被动指数型基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解除基金公司持股所面临的“双10%”限制,提高基金公司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
沪上一家基金风险管理部总监则提议创新基金模式,如“参与式”基金,长期持有公司股份,从而提高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
“平衡”之道
对于机构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如何更好地平衡其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此前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除了参加股东大会、投票外,基金公司将来还可以通过直接派人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定期与管理人交流沟通等方式参加公司治理,对此,亦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即一旦机构派人“打入”上市公司内部,如何避免机构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
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在一个论坛上曾表示,机构在做决策时,考虑更多的是市值、股价、排名和投资回报率。如果一个机构过多地干预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会出现企业畸形发展,甚至过多地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导致上市公司与机构联合搞虚假信息披露、虚假并购等丑闻。
上述上市公司董秘认为,虽然机构投资者对于企业扩宽眼界有很大帮助,但在引入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治理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尺度,必要时要让机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