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托市为目的(上接封一)
改革“药方”意在长效
不以托市为目的
(上接封一)虽然国际环境仍未见明显好转,但我国内部经济环境却提前出现了复苏迹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4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9%,为今年最高增速;今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2623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7%。在消费与投资均出现回暖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依然保持平稳。今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维持了近期以来的低位运行状态。
宏观经济数据的回暖为市场复苏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我国货币政策趋紧,资金匮乏也成为看空市场的常见理由。不过,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末,我国居民存款储蓄余额为38.8万亿元。银监会也透露,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达6.7万亿元。庞大的数字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国居民强烈的投资理财需求和“有钱无处投”的尴尬境遇。因此,客观理性地分析,A股市场之所以患有“资金饥渴症”,其原因恐怕不在“缺钱”。
投资功能逐渐完善 政策累积效应显现
理性地看,无论是宏观经济形势、市场供求状况抑或流动性预期都并不悲观,市场估值水平也已长期处于低位。2007年沪深300成份股市盈率达43.41倍的峰值后,近三年市场估值一直低位运行,截至今年12月中旬,沪深300市盈率仅为10.5倍,低于2008年时的12.93倍。横向来看,在A+H股上市公司中,中国铁建、中信证券、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大盘蓝筹股均出现A股折价现象,折价幅度普遍达10%至20%。
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仍存在新兴市场常见的非理性特点与问题,过去20年形成的经验,客观上促使具有“趋利理性”的投资人更愿意进行趋势投资、跟风投资,而非具有一定“逆周期”理性的价值投资。
在制度设计层面,“放松管制,加强监管”,为各参与主体营造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正是监管部门为实现上述目标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原则下,一系列改革措施均在积极推进,以实现市场由注重融资功能向注重投资功能方向转变。
其中,发行体制改革是为理顺一二级市场价格关系,以形成更加公允、更为切合企业真实价值的发行价格;完善退市制度是为解决A股市场“只进不出”的长期隐患,从更高层次上实现股票市场的供求平衡;抑制“炒新炒差”,是为扭转我国股票市场多年形成的“跟风式”、“赌博式”投资习惯;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强化了公司回报投资者意识,从更长远的角度协调市场的投资与融资功能;积极引入境外长期资金,发展机构投资者,则是为了改善市场投资行为,为市场注入更为先进的投资理念。
虽然改革政策中罕见直接促成市场上涨的短期“猛药”,但在几味“长效药”的作用下,我国资本市场环境已在政策引导下逐渐发生变化。
据统计,2010年A股首发市盈率为59.2倍,而截至2012年12月中旬,A股首发市盈率已降至30.09倍;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实施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达到1613家,较2009年增多六成,现金分红金额也由2009年的3890亿元提升到6067亿元;另外,截至今年12月,监管部门累计批复165家QFII机构总计360.43亿美元的QFII额度,境外机构投资者仍在加速流入我国市场。
种种迹象表明,改革之“长效药”已初见成效。但必须承认,完善资本市场制度无疑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解决资本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夯实市场基础性制度仍有很多空间。应当认识到,凡基础性制度改革均为中性改革,不能也不应以单方面“促涨”为目的,与其简单“救市”揠苗助长,不如着眼长远专心治本。理性地认识市场、认识改革,恰是从盲目投机迈向理性投资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