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专 版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以市场交易代替政策意志
  • 2013世界经济将延续2012的纠结
  • 提升质量监管是化解IPO压力根本之道
  • 从政策嬗变看沪深股市演变方向
  •  
    2012年12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以市场交易代替政策意志
    2013世界经济将延续2012的纠结
    提升质量监管是化解IPO压力根本之道
    从政策嬗变看沪深股市演变方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提升质量监管是化解IPO压力根本之道
    2012-12-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桂浩明

      ⊙桂浩明

      

      自10月底浙江世宝发行以来,沪深股市就再也没有过新股募集,IPO事实上已暂停了两个月,而且看情形这种局面很可能还会再延续一段时间。尽管如此,投资者对于新股发行依然十分敏感,并且似乎仍然心存恐惧。这也难怪,现在光已经过会待发的准上市公司就超过100家,另外还有超过800公司正在排队等待核准。有人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堰塞湖”,认为是悬在二级市场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一旦IPO重启,股市必然会受到严重冲击。

      也因为这样,现在有人为化解IPO压力提出了多种设想,譬如说动员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上市,或者是转到新三板挂牌,也可发行债券融资等等。更有提出在发股票的同时向购买者附赠认沽权证,以确保一段时期后不会因为认购新股而出现亏损。

      这些设想都很有参考价值,有的还颇具建设性。不过,平心而论,在现有条件下实施起来恐怕还是比较困难的。虽然管理层已放宽了境内企业去海外上市的条件限制,但境外严苛的监管要求与并不宽松的融资环境,估计会令不少境内企业退避三舍,再说境外相对较低的发行市盈率,多数境内企业怕也提不起兴趣;至于转到新三板挂牌,由于融资规模有限,并且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流动性,在一般情况下很多符合在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公司,是难有去新三板挂牌的积极性的;至于发行债券,当然可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但这与改制为上市公司还有很大距离,因而也难以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如果在发行新股时附赠认沽权证,申购新股就变成了无风险投资,这显然有违于股票投资“买者自负”的基本原则,而且其可操作性几乎不存在。所以说,这些名为“疏导”的手法,只能说看上去很美,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之所以现在很多企业都想在沪深市场上市以至于扩容压力沉重,最根本原因在于上市对企业来说好处太大,而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则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避免出现企业为达到上市的目的包装业绩、夸大成长性以及隐瞒缺陷等现象。事实上,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质量一直为投资界所诟病。二十多年来,人们并没有见到多少业绩优异且实现了持续高增长的企业,相反上市后不久就“变脸”的则不胜枚举。显然,要真正解决IPO压力过大的问题,前提之一就是严把质量关,把那些存在明显瑕疵的公司排除在上市的候选队伍之外,并且是好中选优,把那些最有条件,同时也是最适合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公司挑选出来,这样就不仅仅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IPO压力过大的问题。

      几年来,沪深股市从6000点下跌到2000点,但这期间流通市值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这说明,市场对于扩容的承受力是有限的,难以每年接纳几千亿乃至上万亿元的新股。从这个角度看,近千家待上市公司排队IPO,恐怕本身就是与市场实际不相符合的。与其用各种未必真正有效的措施来分流压力,不如严格审核,通过事实上的高标准将那些质量平平的企业挡在门外。

      当然,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不但存在大量的技术性问题,更有很多认识与理念上的问题,这些都不容易解决。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拒绝乃至拖延的理由。在市场客观上无力接纳巨额IPO的前提下,舍此之外,确实没有别的好办法。再说,沪深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相当多了,资本市场也已走过了超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今确实是到了把提高包括监管质量、交易质量、信息披露质量以及上市公司质量等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去的时候了,以确保市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