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产业调查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欧盟:愁眉紧锁又一年
  • 央行平衡流动性与汇率的难度大增
  • “史上最严财务核查”重在披露制度革新
  •  
    2013年1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欧盟:愁眉紧锁又一年
    央行平衡流动性与汇率的难度大增
    “史上最严财务核查”重在披露制度革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史上最严财务核查”重在披露制度革新
    2013-01-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红漫

      ⊙马红漫

      

      证监会近日召开专项工作会议,部署和动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据悉,检查将分为券商自查、证监会复核以及现场抽查,力求挤出企业报告水分,充分披露在审企业的风险。

      新年伊始,沪深股市IPO“史上最严财务核查”正式启动,将大大提振市场人气。在低位徘徊长久的股指已严重挫伤了沪深股市的投资功能,并将此前集中释放的融资功能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收紧融资审核闸门,有助于打击股市圈钱之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而这也是资本市场探寻投融资平衡点的必然制度选择。

      市场之所以将处于IPO在审流程中的882家公司视作高悬在上的“堰塞湖”,说到底,就是担忧这些公司可能的内患引发市场的莫测风险,因为此前日趋频繁的新股业绩“变脸”现象,一再印证了股民们的判断,股市赚钱效应大减。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里,A股表现全球垫底,与“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大大背离,而推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平稳疏导新股“堰塞湖”就成为监管部门工作的当务之急。

      事实上,国内新股发行制度问题的核心在于社会资本财富配置失衡。业内统计,在过去21年里,A股上市公司融资4.3万亿元,但股东累计分红不过区区0.54万亿元。这种“重融资,轻回报”的错误定位拖累股市难以走出暴涨暴跌阴霾,大量基金在6000点持续看多、在1600点盲目看空的现象也让机构投资者理性判断与市场维稳能力备受质疑。而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就是提高股市信息透明度、公平交易主体的知情权。

      在上市公司IPO前夜,突击入股现象并不鲜见。这是因为,新股发行堪为一辆快速造富的“列车”,个人股东可以借此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虽然2012年沪深股市不给力,但黄炳文家族仍凭借东风股份的IPO以57.35亿元的身家位列当年新富榜首席;此外,某些保荐机构通过自荐自持也得以跻身新上市股东行列,实现财富的快速增值。而对于这些拟上市公司的“家底”,高管与保荐人掌控的信息最为全面客观,但为了实现最终上市目标,他们很可能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本能”地在信息披露中对核心问题避重就轻。值得一提的是,机构投资者由于相关制度福利而在新股发行中牢牢掌握了话语权。按规定,机构投资者不仅能直接参与一级市场定价投标,而且在新股筹码分配机制上既能参与网下配售,又能参与网上申购,而中小投资者却只能在网上申购,而且还是实行所谓“资金大者得”。在信息不透明、锁定筹码少的客观环境下,往往中小股民在新股投资中胜算寥寥。

      可见,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全面公开信息成为打击新股发行乱象的“七寸”所在。恰因此,监管部门在本次专项整治工作中特别强调了保荐机构承担连带责任,要求以务实的态度审计经营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衔接度,甚至表示要在高管约谈中动用FBI的读心术等超常审计手段,这些细节折射出监管者此番彻查工作的力度和决心。一旦证监会将审核重心聚焦于信息披露、风险揭示、以及询价制度的改革之上,新股发行审核程序将会由繁复走向简化,而市场化硬约束机制也会倒逼保荐人等相关机构客观评判其客户,并自发挖掘均衡定价。

      随着核查的渐次展开,未来数月内沪深A股IPO或将陷入一段真空期,这为股指修复带来一定喘息之机。而沪深新股发行市场的彻底纠偏,还需要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厘清。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