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产业调查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寿险“开门红”难现藏隐忧
    警惕“短期储蓄险”抬头
  • 谁来给信用违约风险兜底
  • 供求关系逆转 财险盈利周期“向下走”
  • 三银行去年四季度净利环比下降
    资产质量相对稳定
  • 摒弃粗放式价格比拼
    保险巨头悄掀新技术革命
  • 民生银行与中国远洋渔业协会
    签署战略协议
  • 在港设立再保险公司
    郭广昌“保险版图”再添子
  •  
    2013年1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金融货币
    寿险“开门红”难现藏隐忧
    警惕“短期储蓄险”抬头
    谁来给信用违约风险兜底
    供求关系逆转 财险盈利周期“向下走”
    三银行去年四季度净利环比下降
    资产质量相对稳定
    摒弃粗放式价格比拼
    保险巨头悄掀新技术革命
    民生银行与中国远洋渔业协会
    签署战略协议
    在港设立再保险公司
    郭广昌“保险版图”再添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寿险“开门红”难现藏隐忧
    警惕“短期储蓄险”抬头
    2013-01-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赵铃 ○编辑 枫林
      尤霏霏 制图

      “开门红,全年红。”这是中国寿险行业的一句行话。然而,在银保新政实施、资本市场低迷、营销增员乏力的这两三年里,“日进斗金”的开门红火爆场面已经难以再现。

      ⊙记者 赵铃 ○编辑 枫林

      

      “开门红,全年红。”这是中国寿险行业的一句行话。“开门红”打好了,不仅可以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地基,还能更好地鼓舞营销团队的信心,调动和激发保险公司的营销积极性。

      然而,在银保新政实施、资本市场低迷、营销增员乏力的这两三年里,“日进斗金”的开门红火爆场面,已经难以再现。

      新年以来的这一周,一些寿险公司“开门红”形势并不如预期般理想;即使保费数据同比 “亮眼”的,也多是“看上去的美好”,依靠滚动销售短期储蓄替代型险种的策略,让人不得不担忧规模冲动背后的风险隐忧。

      

      去年12月保费下滑“秘密”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12月,寿险巨头们交出的单月“成绩单”,似乎有些拿不出手。记者从相关渠道掌握了一份行业交流数据,从12月单月来看,中国人寿、太保人寿个险新单环比出现明显回落,下滑幅度分别为:25%、50%。

      按常理来说,12月通常是冲刺年度保费的重要月份,为何两家寿险巨头会交出如此“离谱”的新单业绩?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行内“秘密”:寿险公司年底保费走低,主要有人为“藏保费”的动机,旨在为来年“开门红”提前做准备。

      尤其是在2012年整个行业全年回暖无望的基调下,不少寿险公司宁愿选择在11月、12月“保费数据很差”,而将部分保费“藏”至来年一季度体现。

      从这份交流数据来看,寿险行业前七大寿险公司的2012年全年总保费的确毫无亮点,“四正一平两负”,只能说是勉强及格。

      国寿、平安、太保、新华、泰康、太平、人保(寿),这七大寿险巨头的全年总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2%、0%、6%、-9%、8%、-8%。其中,在个险新单方面,仅太保和太平实现保费同比正增长;而在银保新单上,除太平基本持平之外,其余几乎是清一色的两位数同比下滑,下滑幅度区间在20%至40%。

      “开门红”冲得无新意

      “事已至此,只能将希望寄托于2013年开门红。”问及开门红业绩,某寿险巨头上海分公司人士欣喜地告诉记者,“由于总公司推出了新产品,1月份以来的这一周内,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总公司布置的目标任务。”

      据记者采访了解,为了火拼“开门红”,一些寿险公司纷纷推陈出新。然而,这些所谓的新产品,仍以短交分红型产品为主力,新单保费规模虽然冲上去了,但产品设计上仍无新意,或提高返还比例、或附加消费型附险、或附加万能账户等作为卖点。

      “要警惕短期储蓄替代型保险产品抬头的迹象,利润低、风险高。”一位投行人士解释说,由于目前寿险市场销售的产品中包含了过多的投资功能,导致消费者过分关心保险产品的预期回报率。因此,在投资市场彻底好转前,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无法负担较高的客户收益,将导致保险产品增速维持在低速运行。

      而根据中金的预期,若新渠道、新产品创新以及政策刺激上出现真空,2011年至2014年这四年时间,整个寿险行业年均保费增速将放缓至与GDP 增速相当水平。寿险业未来是否能继续获得大幅超越GDP的增长,不是靠传统意义上的寿险业务发力,而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年金和健康险领域的制度性变革,从而引发这两大类险种的爆发式增长。